黑龙江新闻网9月3日讯 经过多年强力推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已有520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由解决农村劳动力绝对剩余为主要标志的第一阶段,进入到加快农民专业化分工、职业化从业的第二阶段。
记者从省劳转办了解到,这一阶段劳动力转移无论是面临形势、还是任务难点都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农村劳动力由绝对剩余向有限剩余转变,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2003年我省劳转工作刚起步时,农村劳动力的绝对剩余是主要矛盾,劳转工作主要任务是引导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走出去。随着劳转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目前农村劳动力正在由绝对剩余向有限剩余转变,局部地区甚至出现“民工荒”现象,但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劳动力供大于求仍是今后一个时期劳转工作的主要矛盾。从调查看,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为1052万人,在农村从业劳动力532万人,转移劳动力520万人。我省实有耕地2亿多亩,随着农业机械化、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所需要的劳动力将进一步减少,按劳均经营耕地200亩计算,种植业只需要100多万劳动力,再加上畜牧养殖和其他各业需要劳动力100多万人,实际农村有200多万劳动力就可以满足生产发展需要。因此,全省还有300多万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问题还将继续存在。
二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整体偏低,供需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从全省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调查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只占14.4%,接受过阳光工程技能培训的仅占劳动力总数的12.3%,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仅占转移从业人数的21.4%,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已成当务之急。
三是半工半农兼业型农民群体规模大,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全省520万转移农村劳动力中,除长期稳定转移就业的200万人外,其余320万人大都处在半工半农兼业状态,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61.5%。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承担赡养职责,加之对土地的依赖性强,舍不得流转土地外出务工。实现这部分劳动力分工分业和长期稳定转移就业,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工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比例低,社保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且多数不能实现接续。二是多数农民子弟在教育上得不到与城市职工子女同等待遇,子女上学难问题仍是困扰农民进城的主要因素。三是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工作时间长等问题较普遍存在。据调查,我省某县被调查农民工中,劳动合同签订率仅为15.4%;每周平均工作48小时以上的占40.4%,其中大部分受访者反映经常加班而无加班费。
五是农民外出务工后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群体,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有农村留守妇女31.5万人,留守儿童38.9万人,加上留守老人有近百万人,老人无依靠,儿童缺少父母关爱,导致教育缺位,心理失衡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制约农民外出务工的重要因素,而且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