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北网9月8日讯 字迹斑驳的牌匾,风化的石雕柱头,年久失修的墙体裂出一条条缝隙———当一栋栋老房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画家范垂范开始了他的“抢救性”绘画,用水彩将古老的风貌“定格”在画纸上。
今年65岁的范垂范,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当年毕业后,范垂范背着画夹四处周游,寻找美景作画。他画过高山,画过河流。直到有一天,一条他没画够的“中华胡同”拆迁消失,让他“终结”了笔下多种多样的美丽景色———他对老街区的胡同小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范垂范告诉记者,道里区的中华胡同是他的最爱。“中华胡同就在现在的麦凯乐商场边上,一边通向哈尔滨一中,一边通向尚志大街。这条胡同很狭窄,两侧都是高楼,光线阴阳交错,非常有立体感。我年轻时曾画过几次,但那时的技术还不成熟,自己一直不满意。等我的绘画水平有所提高后,中华胡同却在城市改造中消失了,让我非常遗憾。”从那时起,范垂范便决定,在一些老街老宅被拆除消失前,用画笔将它们古老的风貌记录下来。
道外的街道历史悠久,巴洛克风格建筑独具特色,在范垂范看来,每一条街道小巷都沉积着浓厚的历史印记。道外头道街和二道街之间有一条小胡同,历经数十载,却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这条小巷两人迎面走须侧身才能通行,为画这条小巷,范老师先后在不同时节、不同天气下观察了六七次。如今,这条小巷没了,它久经风雨的身躯被刻在画卷里,诉说着一点一滴的回忆。
“染坊胡同原来叫哑巴胡同,拆除前曾是老道外胡同中最长的一条;南三道街居民大院门两旁的石雕柱头也在大火中消失了……”对老建筑如数家珍的范老师,欣慰于自己的画卷中留下了这些历史街景。
“刚开始,看他总画这些破旧的屋子、旧阁楼,我很不理解。后来看到他画过的那些老街道、老民宅拆除了,我很震撼,才感受到他画胡同画的意义。”范老师的妻子张秀琴感慨地说,这上百张绘画记录了城市的变迁,相关部门曾多次到家中取阅资料,“每当道外区举办美术展、民间民俗节等,有关部门就会过来查找资料。”
范垂范说,“街巷文化是一座城市历史发展和变迁的纽带,我要用笔画下它们,记录家乡的变迁,记录哈尔滨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原人们对哈尔滨历史的记忆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