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尔滨市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居民区宣传计划生育养老补助政策。 |
黑龙江日报9月16日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省实行计划生育初期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目前已陆续进入了退休年龄,按政策规定应向其发放计划生育养老补助。但从全省范围来看,这项政策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尤其与转制并轨企业脱离劳动关系人员拖欠更为严重。根据调查和测算,到2009年底,全省累计未兑现人数178298人,涉及经费约为5亿元。
拖欠人口日益增多,补助资金缺口达5亿元
今年5月,由省政协、省人口计生委、省财政厅、省劳动厅、省国资委等部门组成专题视察组,对全省转制并轨企业脱离劳动关系人员退休时计划生育一次性补助落实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视察组发现大庆市市属企业在转制并轨时对职工计生养老一次性补助落实得比较好,但全市累计拖欠此项补助3744人,计1123万元,且主要集中在县属企业。省森工总局兴隆林业局在对富余职工一次性安置时优先安排计划生育3000元一次性补助,2005年以来累计为退休职工发放补助金192.9万元,全局一次性补助无拖欠。但从全省范围来看,与转制并轨企业脱离劳动关系人员计生养老一次性补助得不到落实的问题日益严重,根据调查和测算,全省到2009年底累计未兑现人数178298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为12067人,企业职工为70964人,下岗失业人员为53584人,无业人员为41683人),按补助3000元计算,仅这一项经费缺口就达5亿元(扣除机关事业单位人数)。
群众对拖欠独生子女父母退休一次性补助问题意见很大,省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在省电台一次“行风热线”节目中共接到群众反映该问题的电话212个,其中要求兑现奖励的达187个,占诉求电话总数的84%。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拖欠的数额会越来越多,累积的社会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这些不稳定因素将对我省社会和谐造成严重影响。
国家既没有强制要求,也没有相关监督
已经转制并轨的哈尔滨锅炉厂计划生育办公室一位姓冯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计生养老3000元的补助标准并不高,上海的补助标准是5000元。这是国家对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的一种鼓励,也是企业对职工的一种人文关怀,锅炉厂目前已有4000多名员工顺利领取了补助。冯女士说据她了解,由于企业转制、员工工作变动、职工下岗等问题,哈市一些企业领导不重视,甚至连管理计划生育的部门都没有,很多职工拿不到补助。对下岗职工来说领补贴的难度更大,企业不给,街道办事处不管。现在的情况是对发放计划生育养老补助,国家既没有对企业强制要求,也没有相关监督,直接导致目前补助拖欠严重的局面。
记者又采访了哈尔滨市南岗区、香坊区几家较有规模的民营企业。谈起计划生育养老补助,几位企业负责人表示,近几年,原材料价格一路攀升,企业经营成本越来越高,企业生存难以为继,实在没有能力承担这项费用。
创立于1990年的香坊区某包装印刷公司,以生产瓦楞纸箱为主,是一家颇有规模的民营企业。该企业现有职工200多人18%为原国企员工,其中不少人即将退休。谈起计生养老补助,企管部刘经理表示,近年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留住好员工还得不断涨工资,年平均成本费用增加1.2%,职工平均工资每年上调约2.8%,而企业年利润却降低0.6%,企业实在没有能力承担员工的计划生育养老费用。
计生养老补助发放标准不一、形式多样
针对计划生育养老补助中出现的问题,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法律法规处蒋处长,他向记者介绍,现行的《黑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是由2002年10月18日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于2003年施行。我省计划生育养老补助发放形式多样、标准不一,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弊端很多,统一标准及将补助形式具体化已迫在眉睫。蒋处长还说《黑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属于地方性法规,其规定计划生育养老补助的发放单位是职工所在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但对于转制后失去了单位的职工如何领取没有做说明,也没有对不按规定发放计划生育养老补助的单位提出惩罚措施。蒋处长介绍从立法层面明确这些责任,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伟向记者介绍,省政协建议,应该从建立诚信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大局出发,通过修改《黑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将这一政策加以完善,明确政府兑现计划生育养老补助的主体责任。建议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享受计划生育养老补助改为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全部享受计划生育养老补助;将原来规定由职工单位承担支付义务,改为由政府统一承担,从根本上解决因单位性质、经济效益好坏、领导重视程度以及有没有工作而产生的不公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