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6日讯 9月5-10日,首次中俄兴凯湖鱼类资源调查及科研合作学术研讨活动在兴凯湖展开。中俄两国鱼类专家共聚兴凯湖,共同研讨兴凯湖鱼类问题。这标志着,中俄兴凯湖科研交流与合作领域又有新拓展。参加会议的鱼类专家为东北林业大学于洪贤教授,俄罗斯科学院圣比得堡动物研究所博士那谢卡和汉喀斯基国家自然保护区研究员格施金等。
与会的中俄专家对界湖兴凯湖流域的鱼类名录中的每一种鱼类名称进行了核实、验证,初步指认兴凯湖及周边水域生活的鱼类78种,发现兴凯湖新鱼种6种,黑龙江流域新鱼种3种。在兴凯湖水域不但有多种多样的小型鱼类,至今还生活着大型鱼类——施氏鲟。两国专家对中俄兴凯湖渔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以兴凯湖生物多样性研究为合作平台,加强中俄科研院校的合作,继续开展中俄兴凯湖鱼类研究,为编制中俄兴凯湖流域鱼类图谱和注解名录提供基础数据。会后,中俄鱼类专家在小兴凯湖开展了野外联合考察活动。
兴凯湖为中俄两国界湖,其鱼类种类和数量在黑龙江流域鱼类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中俄兴凯湖鱼类联合监测活动是科研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兴凯湖湖沼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提高中俄兴凯湖科研合作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考察期间,作为欧洲淡水鱼类分类学科带头人的俄方专家那谢卡博士表示,兴凯湖的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在整个东北亚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虽然在这次的联合调查中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却仍然发现保护区(中方)规模很大,人员也非常敬业,这里的基础建设非常健全,而且极其注重生态的和谐。两国对鱼类(兴凯湖)的研究能更多地发现、保护这里的鱼类生态环境,对于兴凯湖整体环境与生态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1996年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中俄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协定》以来,中俄两国兴凯湖保护区间陆续开展了科研交流与合作。2007年5月至10月,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在兴凯湖设立龙王庙、八里洼、新开流和当壁镇四个鱼类监测站。2008年,兴凯湖管委会争得国家支持,加快了对俄与合作步伐。国家林业局有关领导亲临鸡西专题调研,把中俄兴凯湖联合保护提到了国家层面。2009年3月,中俄兴凯湖保护区混合委员会召开首次会议,确定了中俄合作工作计划。在2009年召开的混合委员会鸟类监测研讨会上,双方签署了中俄保护区长期科研合作方案,进行了中俄兴凯湖科研文献交换,为中俄以后大型科考提供合作基础。完成了《中、俄兴凯湖保护区宣传画册》、《中、俄兴凯湖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名录》修订稿。目前,正在开展中俄鹤类联合调查、中俄林栖鸟类调查、中俄兴凯湖《鸟类名录》注解工作。兴凯湖管委会还与俄方进行了环保代表团互访,与俄滨海边疆区水文气象中心对越境水体实施了联合水文监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