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当空,汽车飞速行进,车窗外是一片片一人多高的青纱帐,渐入金秋的龙江大地已在直白地表露着对再获丰收的笃定。
2010年粮食总产首次超千亿斤,连续7年获得大丰收的欣喜正逐渐过去,人们发现,秉承“北大荒”精神的黑龙江,并未被已取得的荣耀遮住双眼,相反,多了一份对过去成绩的淡定和理性。
2011年,黑龙江将丰收目标定为稳定在千亿斤水平,这个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战略粮仓,坚守着“中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的殷殷嘱托。更让人欣喜的,是这样一组数据——
推广五大作物十大高产技术栽培模式面积达1.4亿亩。
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达5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力争到2015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成果转化率达到80%。
既保增长又提升科技含量,肥沃辽阔的黑土地正逐渐实现“先天优势”与“后天补强”的双翼齐飞。
这个中国粮食生产“排头兵”,在关注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和引领。
“妇女渐成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科技兴农的大舞台,全省各级妇联组织能够唱主角。”黑龙江省妇联主席张爱民认为,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扩大,妇女正逐渐从田间地头的“半边天”向“一大半天”转变,从省一直贯通到村的各级妇联组织,完全有能力在妇女姐妹最需要科技支持时“雪中送炭”。
一个从农田直通实验室的新快捷方式,迅速依托能够“一竿子插到底”的妇联组织在黑龙江各地建立起来。
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省农科院院长韩贵清一直清晰地记得,省妇联的同志一次次来到省农科院,从商量如何合作向农村妇女传授科学技术,到讨论某个县的妇女急需哪些科技支持、一场科技培训的具体内容……“我是真的被妇联人做事的认真劲儿感动,与咱们院的科技人员一样,她们把农村妇女当成了自家人。”一直提倡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写在农民家”的韩贵清,很快选派了一支由10名女专家参加的农村妇女科技顾问团,分赴10个首批工程示范县市的田间地头,现场手把手向农村妇女传授农业技术、解答咨询。
妇联与农科院共同为全省农村妇女“量身定做”的“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示范工程”(下简称“示范工程”),由此拉开序幕。
在甘南县兴十四村,女“土豆大王”的致富故事令人惊讶。
当初,村民李孟娟没想到,村委会副主任、妇联主席王振玲介绍给自己的那位“省里来的李老师”,会让她一下子净赚100万元。
种200亩土豆赚到100万元?起初听到这个说法,李孟娟还以为是天方夜谭,但在“李老师”带领的省农科院科技人员指导下,通过大垄深松栽培、优质脱毒种薯、测土配方施肥、综合防病等方式,春播秋收5个月的精耕细作,2010年,李孟娟种植的216亩荷兰15原种薯,最高亩产达到了3900公斤,平均亩产2750公斤,是全省平均产量的2.5倍,亩纯收益达5250元。
李孟娟后来才知道,那位“李老师”,是农业部脱毒种薯检验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黑龙江省农科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所长李学湛,“其实,瞧着她头戴草帽、身穿迷彩服来到俺地里时,和俺们真没多大区别。”李孟娟说。
如今,身为“土豆大王”的李孟娟,自己家吃的土豆却全是从外边买,“咱自己地里的都是按种子的价格卖,哪能舍得吃了?”站在即将丰收的土豆地前,今年预计纯利又要达到100多万元的李孟娟笑呵呵地说。
如果认为妇联组织的作用,只在于成功牵线,“未免有些片面。”青冈县妇联主席胡晓菲说。
牵完线后,妇联还要搭起一座能够双向无障碍沟通的桥梁。
在青冈县自强村,“地里有了啥毛病找妇代会”,已成为许多女村民的习惯。
每到农业生产整地、播种、各种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村妇代会主任张云芳的电话“就会跟着忙碌起来”,这位通过“村村大学生”计划毕业于东北农学院的大学生,除了管好自家的地,还得负责收集村里姐妹们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汇总后,统一上报给上级妇联组织。”(下转A4版)(本报记者王长路刘福国)
一个个来自田间地头的问题,经过妇联的分类统计,将及时出现在省农科院专家们的案头,“要么成为下次培训的主讲内容,要么就是我们立即出发下乡去的原因。”省农科院张月学研究员说。
500余期培训、70000多名妇女参加、1000余次专家现场指导——两年来,黑龙江136万亩巾帼示范田普遍实现亩增产20%以上,涌现出种粮女大户11390人,年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
妇女增效益、妇联提升服务水平、农科院实践新品种——“三方共赢”的效果正在显现。
——宝清县妇联将五位农业科技专家的讲座制作成电教片在各村巡回播放,春播前还重点组织145个村妇代会主任和妇女种植大户一起参加大豆高产种植模式和市场知识的培训,向广大农村妇女传播新思想、新理念,使她们接受并带头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目前,县妇联已培育粮食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的女大户8户。
——富锦市开展科技进万家活动,对农村女技术员、妇女科技带头人、妇女骨干进行培训,使90%的受训妇女在原有基础上掌握1~2项先进实用技术,达到户户有女明白人,村村有女农民技术员,乡乡有女农民技师,每个乡(镇)、村妇女干部都参加种植协会,成为粮食种植的科技带头人。
——青冈县妇联创建乡、村两级“巾帼玉米高产示范田”6000多亩,作为试验、示范基地,为从事种植业的妇女和群众提供直观教材,省农科院负责青冈县的科技顾问先后12人次深入示范基地进行指导,现场讲解。县农技中心还为每个乡镇都配备了专职技术指导人员,1827名妇女得到专家现场指导。她们还与出售种子、化肥的企业联系,为种粮大户提供优惠。
——虎林市妇联高度重视妇女参与水稻科技高产攻关模式,细化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先后举办了16期培训班,水稻种植户妇女全面接受了水稻超早育秧、大钵体育苗和隔寒增温育秧等实用技术培训,受训率100%,了解掌握新技术的妇女达到100%。
——林口县妇联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就马铃薯病害监测及实际操作规范问题开展了三次现场技术培训,辐射5000多农户受益。
……
积极对接,成为黑龙江各级妇联组织谈及促进农业生产的关键词。
如今,黑龙江各市县妇联均成立了当地党政主管领导和农委、农科院所等部门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并根据当地实际,会同农业部门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确定专人负责,逐级落实任务目标,做到与农业、农村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验收。已有55万农村妇女参与到“示范工程”中来,覆盖26个县市,占农村妇女劳动力总数的10%。“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协调配合、妇女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黑龙江省妇联副主席张丽娜说。
“‘示范工程’充分借助女专家的才智,为农村妇女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农村妇女参与现代农业立项、投入、教育和培训编织了纽带。”甘南县妇联副主席郭志艳对此深有感触。
在农村妇女与农业专家之间铺设一条畅通无阻的“双向高速公路”,已是黑龙江各级妇联干部的共识。
在推动农村妇女获得科技支持的同时,妇联组织的凝聚力也进一步增强。
2010年春播,黑龙江遇到了少有的内涝灾害,在春季抗灾保种战役中,该省各级妇联共组织100多万名农村妇女参与抗灾保种工作,调换中早熟玉米品种200多万公斤,抢排积水120万亩,人工育苗移栽80万亩,成为活跃在田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如今,在助推农村妇女充分利用科技致富的道路上,黑龙江省妇联又有了新的规划。
2011年,她们与省农科院联合实施“专业女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农村妇女科技骨干1000~2000人,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的新型女农民;同时还培训农产品女经纪人100人,并为女经纪人开展商务活动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省妇联期待的是,不仅把省市县的科技专家请到田间地头,还要为当地留下“乡土专家”,使科技的种子进一步生根发芽;与此同时,一批深谙市场之道的农产品女经纪人将帮助姐妹们把高质量的产品卖出好价钱,增收的路子也会越拓越宽。
“三方共赢”的深度合作,正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