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走基层】漠北高速:到北极村找北的环保观光路
2011-09-18 14:57:53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杨林川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漠北高速两侧的樟子松。东北网记者 杨林川摄
漠北高速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东北网记者 杨林川摄

  东北网9月18日讯 (记者 杨林川)穿行在逶迤的大兴安岭山脉,记者一行来到全省唯一一条为一个“村”而建的直达的高速公路——漠北公路采访。天空格外的明丽,朵朵白云如同洁白的棉絮,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显得分外夺目,在横跨富西铁路和大林河的桥面上,北方的秋天来的格外早,白天最高气温也不过十几度,工人们穿着长袖外衣,正在安装路原石和菊红色的w板,随行的副指挥单庆敏说,桥上菊红色的W板与桥下孱孱流动的河水倒影成趣,景随自然。保护好每一棵树木、每一片湿地是项目本身赋予他们的责任,这条高速通车后,将成为巍巍兴安上环保路、观光路生动的“原生态注解”。

  站在漠北高速K47公里一处高坡处,远看漠北高速就像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在绿水青山中穿行。“我们的绿化,要达到路在林中展、溪在路边流、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效果。”指挥肖楼告诉记者。绿化是公路与自然之间的纽带,不仅仅是单纯的植物景观,更是公路与自然之间是否能和谐对话的重要因素。按照“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的理念,指挥部组织施工单位利用取土场兼作拌和站场区使用,减少临时占地面积;变更排水沟和截水沟设置部位,缩小林木砍伐范围;以生态恢复性绿化为主,保护路线影响范围内的植物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最大程度地恢复生态,并与当地人文及周边地域风情紧密结合。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手法,通过自然群落种植的方式,削弱了边坡圬工构造物的生硬,使公路景观更加自然。同时,采用“借景”手法将沿线白桦等自然元素引进公路,使其成为公路景观的一部分,打扮成展现北疆自然风情的一道“绿色长廊”。

  做为世界上第一条在高纬高寒地区且大面积连续多年冻土区修建的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建设之初,漠北项目制定了“一次打通,二次补充,三次成型”的原则,将“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追求”,将“恢复好生态环境”作为施工的“第一动力”,尽量保护好每一棵树。同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项目建设受到了“有效工期短、冻土分布广、夏季降雨多、工程数量大、材料运输远、劳力资源少、防火任务重、环保要求高”等八项难题的制约,沿线涎流冰、空山水分布广泛,水量充沛,给路基施工造成了很大困难,广大建设者负重前行,硬是在荒无人烟的巍巍兴安上开辟了一条新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A4标项目经理刘航告诉记者,刚一进场,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一片片的森林和标有红丝带的的设计坐标点,他们按图索冀,一步步丈量,尽量在红线范围内保护松树。在A1标段k7+700处,记者见到了经过人工栽植的松树林。这里曾经是一片取土场,为了还大自然绿色,指挥部进行了整理,在今年春季组织全线参建者共同植树,经指挥部及各参建单位商定将这片林子命名为“洪波林”,以此纪念因劳累过度、为漠北公路建设、为“三年决战”献出年轻生命的好战友、好兄弟、原总监办主任霍洪波同志。

  满载游客一路找“北”的旅游车辆穿过。汽车渐进北极村,路突然有些窄了。单指挥说:“你看,这两边都是一人粗的樟子松,这树种极为珍贵,星罗棋布地耸立在原有的二级路边,足足有2.7公里,我们主动报请省厅变更临近北极村的公路等级,这样就保护沿线珍贵树种。”

  在北极村村口,一位经常跑北极村旅游线路的司机告诉记者,现在路好走了,不但车速提了,安全系数提了,来旅游的人数也提升了。过去,他拉游客从漠河到北极村得需要近3个小时,现在只需1个小时,快捷的高速路让他带着游客一路找北!

  如今,这条即将通车的高速路,在推动“北极村”旅游名镇建设和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同时,将成为连接中国最北航空港和神州北极的“生态之路、环保之路、旅游之路”。

  “北极”高速,定会引领您一路向北,乐不思蜀!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