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9日讯 2011,注定对同江农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组数据:粮食播种面积水稻60万亩,玉米60万亩,大豆80万亩。而一年前,这些数字分别是50万亩、50万亩和100万亩。大豆从不可撼动的“老大”位置上滑落下来,而高产稳产的水稻、玉米则成功上位。这是市场的选择,这是同江农民自发选择。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同江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生态示范市,拥有市属耕地面积22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达到2公顷。这里开发较晚,生态环境良好、土质肥沃,具有发展绿色农业和现代化大农业的良好条件。然而,大而不强、大而不优是同江农业多年面对的老大难问题。
怎样抓好农业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抢抓“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机遇,全面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高产稳产粮食作物,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是同江市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的主导思想。
2010年,同江市在调整农业结构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实施了“双50”工程,即发展水稻50万亩、玉米50万亩,当年调整即取得实效:粮豆薯总产突破了6.5亿公斤,增产粮食2亿多公斤。在此基础上,今年,同江市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双60”工程计划,即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0万亩,预计粮食总产量达到7.5亿公斤。
“抓调整,不用少用行政干预手段,转而主要依靠引导力”。曾几何时,催种催收是农业农村干部们的主业,干部头疼、群众不满。如今,同江的乡村干部们把重心转变到提供技术、资金和信息服务,把“种什么、怎么种”主导权交给市场和农民。
水稻、玉米调整结构需要大量资金,全市金融部门就把农业贷款发放的重点向这方面倾斜,今年累计发放7.11亿元,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调整结构缺少样板,同江市农村干部就自己带头搞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带,种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效益引导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积极性,全市发展科技示范区12个,示范面积8万亩;“请外脑、引外力”助力农民丰收,全市大力推进场市合作共建,派出干部到周边农场挂职锻炼,学习借鉴农场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农时与农场同步、标准与农场同步、管理与农场同步”,农业种植标准大为提高。从“让我种、我要种”,从结构调整中得到实实在在效益的同江农民,今年发展粮食生产和科技种植的热情被充分点燃。三村镇拉起河农民代树林去年响应同江市委、市政府号召,把自家8垧旱田改成了水田,虽然经历了春季低温冷害,但水田超强的抗灾害能力还是帮他获得了大丰收。“水稻的纯收入是大豆的五倍多,这让我坚定了今后种水稻的决心。”和代树林一样,结构调整也让许许多多同江农民真正尝到了丰收的喜悦,全市结构调整进行的顺风顺水。
如果说调整是粮食丰产丰收的战略选择,那么良种良法就是提高粮食品质的战术保证。航天育种、卫星定位、大棚育苗……这些高新农业技术如今正被同江农民广泛应用。
三村镇农民王洪林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通过实验应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秧苗不得病、早出苗,成熟度和出米率提高。看到甜头,周边农民对这项新技术爱不释手,同江市乐业、青河、同江镇的29户农民使用了这项技术;同江市三村镇农民今年种地有了高科技做帮手,他们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起垄,这样起的垄,垄向笔直,千米垄距误差不超过3厘米,能够高效的保证作业质量;全市大棚得到普及、今年新建水稻育苗大棚2510栋,水稻工厂化浸种催芽基地10个,小棚育苗和慢撒子淡出视野,大棚育苗苗齐苗壮、能有效抗病抗倒伏,成为农民的首选。
重视绿色、有机和品质,以前同江粮食泊来品较多,现在越来越多“同江造”走出省市,摆上了全国各大超市的货架,参与全国竞争。清河香水稻合作社,以协会+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实行统一购买农资、统一购买良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获、统一加工销售、统一品牌等“六统一”,为农户提供“产加销”一条龙服务,辐射带动周边15个村的农户走上致富路。“青河香”系列礼品盒装大米如今已经走进了西安、昆明、沈阳、北京等大城市的超市,每公斤卖到17元;同江镇永胜村“黄牛支书”徐守财发动群众成立了水稻专业合作社,分别在临沂和平邑两地开设了大米直销店,并与北京家乐福超市初步达成了意向供货,永胜村水稻产品摆上首都市民的餐桌。不仅如此,同江农民还把农场开到邻国俄罗斯,开发种植面积,每年离土创业就业的有5000余人。外向型农业比重不断增加,建立了现代化蔬菜基地,瞄准俄远东城市餐桌,加大地产蔬菜、大米出口,2010年果蔬出口超万吨,对俄出口大米7000吨。从粗放种植到精耕细作,从量变到质变,同江农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朝着现代农业的广阔道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