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1日讯 今年年初以来,在肉价、菜价、蛋价等此起彼伏上涨之后,哈市今年秋菜的价格将是怎样一种情况?为此,昨天记者深入哈市村屯、市场进行深入采访。今年年初计划投资2亿元的“粮改菜”项目,目前已建成了166万亩大菜园,极大地丰富了今年7月下旬以来的蔬菜市场,也将秋菜价格拉低。
秋菜进入“角币”时代
“去年这时土豆都是1元钱1斤,今年才8角钱1斤,不但个大还圆。”每天都到市场购菜的李阿姨说,今年哈市菜价变化是从7月下旬开始的,从夏到秋,明显感到菜价比去年的这个时候低。茄子夏天最低时才2角钱1斤,顶花带刺的黄瓜也就七八角钱,质量上乘的油豆角也不超过1元钱,每天买菜省好几元。
近日,记者在道里区河清街、安定街,道外区大水晶街等市场对商贩进行了走访,他们都反映今年夏天以来蔬菜价格确实比往年低。“以往菜价高时,老百姓买得较少,我们不敢进太多货,卖不了第二天‘蔫了’就是个赔。近两个月菜价降了销量大了,每天都要多上100多斤,一天多赚好几十元。”河清街市场一菜贩一边给市民装袋一边对记者说。
市农委蔬菜处于凤琴处长告诉记者,哈市今年实施了“粮改菜”工程,计划投资2亿元,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0.3万亩,其中陆地蔬菜10.3万亩,设施蔬菜10万亩,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66万亩,7月20日以后,随着地产菜大量上市,茄子、豆角、黄瓜等价格从“元”时代进入了“角”时代。
“粮改菜”的冲击效应
“种菜比种粮强多了,现在的西红柿价格还不算高,要不然我们更肥了。”这是道里区太平镇立业村农民杨春茹向记者倒出的心里话。她说,去年她家种的还是玉米,看到村里有的人家建棚室种菜挣了钱,今年也建了5栋大棚,每栋棚能收入1万多元,可比种粮强多了。
昨天记者在立业村采访时看到,这里是成片的大棚和温室,共有800栋大棚、100栋温室。有的村民正在自家大棚里采摘西红柿,有的村民正在往纸箱里装柿子,笑意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今年建了5栋大棚的李建彬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一栋大棚占地一亩,第一茬种黄瓜,“五一”上市,当时的价格是每斤1.7元,全部卖完后每栋棚纯收入1万元;现在正在出售的西红柿是第二茬,目前市场上的西红柿已饱和,他们生产的西红柿都销往上海、江苏等地。全部卖完后,每栋大棚还能赚3000元,全年加起来,一栋大棚纯收入1.3万元,而种玉米每亩地纯收入也就500元,差得太多了。
“粮改菜”还需良策扶
太平镇党委副书记白广明说,该镇今年“粮改菜”1500亩,全镇共有10万亩土地,计划在“十二五”末期,“粮改菜”达到5万亩。主要是通过镇、村两级部门向农民宣传种菜的效益比种粮高的理念;另一方面,请专家向农民们免费传授种植蔬菜的技术。此外,还提供浇灌用水、动力电,修建公路便利设施等,并协调有关部门帮农民贷款。
于凤琴处长说,今年在全市建了24个设施蔬菜标准化园区,目前已投资5000万元,对成片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的设施蔬菜基地给予扶持。
一些农民对今年的收入感到满意,也有农民对变幻莫测的市场价格表示担忧。李建彬说,种菜,从一月份就得点火烧温室,其间得烧掉三四吨煤,雇一个人每天成本也得六七十元,一个棚室的黄瓜种子得300元,西红柿种子是1000元,再加上建棚室的大量投资,万一蔬菜上市时赶上价低,可能就会亏本。“要是政府能有相关政策进行扶持就好了,像种粮那样,有个最低保护价,这样既能增加农民种菜的积极性,保证城市市场供应,稳定价格,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许多农民都有和李建彬一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