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兴安岭
搜 索
大兴安岭“天保”工程让兴安林海再现勃勃生机
2011-09-23 15:07:25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3日讯 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大兴安岭地区结合林区实际,积极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新路,实施生态建设,把资源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生态固本,多措并举,加快生态保护和修复,使大兴安岭林区走上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实现了林区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天保”工程是一项惠林工程。“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大兴安岭地区木材产量由天保工程实施前的1997年年产350.4万立方米调减到2000年的年产214.4万立方米,2003年~2010年木材产量始终低于天保方案所确定的年产量,累计减产约为1890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资源消耗达3259万立方米。大幅度调减的木材产量,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

  为了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大兴安岭地区建立了以木材检查站、家庭管护站和专业人员机动巡逻为主的“三道防线”。全区共安排落实管护人员2.4万人,成立家庭管护经营承包户4117户,共设立森林管护站315个,实现对现有林管护无死面死角;不断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把资源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林管局与各林业局签订了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将“三总量”管理、森林资源年总消耗量、林政案件发案率作为评价林业局资源管理工作的三项否决指标,彻底杜绝了企业超采的行为;强化了依法治林工作力度。严厉打击木材领域滥砍盗伐、以木谋私违法犯罪活动,精心组织开展了“森林资源保卫战”、“兴安绿剑”等专项打击行动,严惩了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强化了林火扑防能力建设,致力于提高重点火险区在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监控和扑救方面的技术水平建设,建设了森林防火物资储备、通信系统和防火宣教中心等项目,林区森林火灾扑救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为加快生态的保护与发展,大兴安岭地区加强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十一五”期间投入3308万元用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由39.6万公顷增加到48.6万公顷。开展了湿地保护和湿地恢复工程,使得60%以上的典型寒温带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保护区网络。同时,建设了森林生态监测体系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对研究大兴安岭湿地气候、植被演替、冻土森林,保护嫩江下游的生态安全,保护南瓮河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实现天然林科学管理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对林业有害生物做到适时监控、准确预报、区域封锁、有效控制,遏制了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和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

  10多年来,大兴安岭地区通过实施“天保”工程,木材产量的大幅度减少和通过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使森林资源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在“天保”工程的带动下,大兴安岭地区主动停止了破坏林地严重的沙金采矿,彻底废除了传统的丧葬习俗,实行了“以煤代木”补贴。经过休养生息,森林资源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森林面积由2005年的657.8万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673.8万公顷,增加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78.94%提高到2010年的80.87%,上升了1.93个百分点。人工林成林面积由2005年末的29.1万公顷,提高到2010年的31.5万公顷,公顷蓄积量由2005年的4立方米/公顷,提高到2010年的12立方米/公顷,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双增长”,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呈现了全面恢复的良性循环局面。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