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6日讯 信用卡恶意透支后无法归还,女子为了逃避催缴欠款更换了联系方式玩起了“躲猫猫”,不料很快被巡警找到,民警还从一条短信中发现线索,牵出了5张共计透支12万余元的信用卡。
8月24日9时,市公安局巡警支队巡逻六大队四中队13号执法服务巡逻车接到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银行卡部工作人员报警,该行的持卡人闫某于2009年2月申请了两张信用卡,之后激活使用。截止到2011年7月23日,两张信用卡共透支银行本金2.5万元,逾期327天未还款,加上利息和滞纳金两张卡共拖欠银行3.5万元。从2010年1月11日起,中国银行就多次对闫某进行催款,并下达了律师函通知其还款,但该人至今仍不还款,并自今年2月14日之后再未联系到其本人,因此工作人员向警方报案。
根据银行方面所述的情况,闫某的行为已涉嫌信用卡诈骗,巡逻民警随即展开调查。日前,闫某在平房区落网。
审讯中,闫某很快承认了自己在中国银行办理信用卡并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的犯罪事实。细心的民警在对其随身物品进行检查时,她手机中的一条短信引起了民警们的注意。这条短信同为中国银行的催款短信,但催款对象为陈先生。多年的办案经验告诉办案民警,闫某一定还有隐情没有交代。在证据面前,闫某和盘托出。原来,闫某曾哄骗朋友陈某在中国银行办理了一张信用卡,并交由自己使用,目前此卡也已经透支欠费,银行给陈某发去了催款短信,陈某找不到闫某,只好把短信转发给她。同时闫某还交代她在光大银行和工商银行也都办理了信用卡,用于恶意透支。后经民警核实,闫某所持有的5张信用卡共恶意透支12.8万元。
闫某透支了这么多钱都干了什么呢?今年35岁的闫某曾是一大型国企的职工,后感觉工作没有前途便下海自己创业,这几年一直都在做生意。她曾开过网吧、干过烧烤、还卖过服装,她办理了多张信用卡也是为了做生意周转资金,最多时她曾透支近二十万元。去年闫某生意不顺利,最后赔得血本无归,欠银行的钱无处筹措,闫某只好改换联系方式“躲猫猫”。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或者明知无力偿还,透支数额超过信用卡准许透支数额较大,逃避追查,或者自收到发卡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仍不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本金1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的标准。依据我国《刑法》第196条规定:以恶意透支的方式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