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走基层】大山深处的213变电所——省电网采访纪行
2011-09-26 18:50: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岳云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丛林掩映中的变电所。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值班人员进行设备检修。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值班人员巡视电路。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编者按:哈尔滨电业局66千伏213变电站始建于1976年12月,坐落在群山环绕的哈尔滨五常市冲河镇隆华机电厂旁,距五常市区119公里。变电所建设之初主要为隆华机电厂供电(隆华机电厂属小三线时期军工厂、该厂主要生产军工弹药如炮弹、手榴弹等),后随着该厂的撤并,变电所现在主要为冲河镇及林业局35林场、38林场、东升林场和长青林场等地区供电。

  东北网9月26日讯 题:【走基层】大山深处的213变电所——黑龙江省电网采访纪行

  记者 岳云雪

  2011年9月22日,记者乘车近5个小时来到了位于哈尔滨五常市冲河镇的66千伏213变电所,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实地体验了值守人员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记者与变电站当周值班人员张云霄、王廷凯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9月22日8时30分,采访团一行17人驶离哈尔滨,随着汽车飞快驶出市区,片片金黄的玉米地和稻田地便渐入眼帘。在大家伙目不暇接地欣赏着车窗外美丽的“五花山”秋色时,总会不断地有那么一基或者几基杆塔悄悄地走进秋色当中。“能够把这些蜿蜒曲折的电力输电线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我们的变电所。”在车上一直沉默的变电运行三工区主任张林涛介绍道。

  时间在交谈中飞逝。12时30分左右,在汽车大约穿越了半个小时手机盲区地段,驶过山下一个小村庄,再爬了一段坡路后,采访团一行终于来到了本次采访的目的地——坐落在山腰上的66千伏213变电站。

  汽车还没有驶进变电站,远远地就看见一个50左右岁的中年男子站在大门口向这边瞭望。张林涛介绍,在门口迎接我们的值班人员叫张云霄,是变电站值班长,今年49岁,今天跟他值班的是王延凯,今年已经52岁。

  看到我们的到来,平时很少能看到这么多客人的张站长显然有些不知所措。“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记者朋友来到我们变电所采访。”一边说着,他一边拿起几个女记者手中的背包,招呼大家伙进屋。

  整个变电所由主控室、高压设备间和一间卧室、一个厨房组成,看起来挺大的空间的室内80%都是设备,而留给值班人员生活的场所也就只有那么10几平米。在休息室里,并排地摆放着两张简单的单人床,两张床中间是一个已经裂开用透明胶布粘合的旧沙发,在沙发的对面就是他们每天唯一的娱乐设施——一台用显示器改装的电视机……


 

 

天刚朦朦亮,值班人员便去挑水了。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用自己种的小菜做美味。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心头病:吃水、做饭、就医难

  “大家伙走了这么远的路来到我们大山里,肯定都累坏了,休息一下,喝口水。”说完,张站长赶忙跑向厨房,为大家打水。“让大家伙见笑啦,我们山里条件有限,买不到矿泉水……”一边说着,张云霄气喘吁吁地拎着一大桶水来到了大家伙眼前,并用事先准备好的瓷碗,一个一个地分起水来。

  “这水是我们今天早上从老乡家水井挑来的,绝对不比咱们城里的矿泉水差,大家多喝点,有都是。”看着这一行人大口大口地喝着自己从两公里外打来的井水,张云霄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嘴上说水有都是,其实这每一桶水都是张站长和王师傅他们每天早上五点从两公里以外的村民家挑来的。由于变电所所处地势较高,成立以来,哈尔滨电业局曾几次找来专业打井队在院内打井均未出水,所以吃水也一直限制着值班人员的日常生活。为了能够少浪费一点水,值守人员从来都不在变电所内洗衣服,每次来山上前,他们都要带上几套换洗的衣服,穿脏了就换下来放进包里,然后等一周后换班的同事来了后背回家里一起洗。最让他们苦恼的要算是冬天,因为冬天取暖烧锅炉需要大量的水,两个值班员一天早上每人都要轮班挑上10多桶水。

  “这要是不下雪还好说,就怕下起大雪。”张云霄介绍,一旦下起大雪来,上山路上变得异常的光滑,一不小心连人带桶就会滑进路边的壕沟里,轻者辛辛苦苦挑来的水白瞎了还得重挑,重者扭伤了腿脚。

  张云霄清晰的记得,那是今年春节过后的大年初六,由于连日来的几场大雪把整个山乡盖得是密不透风,积雪用尺量起来足足有半米多厚,按期的周交接班也由于唯一的一辆交通车无法通行而一推再推。“春节那个月,我和老王两个在变电所呆了20多天,当时吃饭和用水都成了我们俩每天算计的头等大事。”张云霄介绍,最初几天由于是节日期间值守,加上工区准备的和他们自己带的食物,还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可是随着雪越下越大,进山的汽车迟迟不通,带去的粮食和菜品没到半个月就已经吃得精光,不得己他们只好到附近的村民家借粮和买菜,才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

  “不光吃水、吃饭是个问题,就是有点大病小灾也很难得到及时救治。” 213变电所处在张广财岭七峰山的山腰,附近多为茂密的原始森林,只有山下军工厂搬迁后留下的一些房屋可供附近村民和前来从事菌类养殖的养殖户居住,因此周边30里内根本没有医院和卫生所,医疗条件基本上为零。

  为了预防各种小毛病,如今上山前工区都要为他们配备一些常见的应急药品,以备不时之需。可是一旦遇到突发患病,这点消炎药就失去了作用。

  据王廷凯师傅回忆, 2010年7月份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由于当天持续刮风、打雷、下雨致使当天值守的值班员耿志江、张辉宇彻夜未眠。为了怕设备受损,他们超常规冒雨巡视了十几次设备。由于疲劳过度,49岁的耿志江在凌晨两点复发了心脏病,经过多方周折才联系到工区,工区派车行程7个小时才把他接回医院。


 

工作之余,清理变电设备杂草。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一台用液晶显示器改装的电视机,是他们唯一娱乐设施。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张站长向记者展示他们种的大葱。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苦寂寞:特殊天气无法与外界联系

  在变电所休息室靠窗户和暖气片旁边有这样一张床,平时它是张云霄的铺位,可是一到夏季就立马换了主人,这个主人就是“雷公爷”,因而这张床也有了个别名:“雷公床”。

  说起这“雷公床”名字的由来,还有着这么一段离奇的经历。2009年7月的一个电闪雷鸣夜晚,张云霄与王延凯像往常一样,在晚上八点巡视完设备后便早早睡觉了,就在入睡没多久,巨响的雷声将他们惊醒。

  就在他们刚刚缓过神来,一道白色的闪电当空划过,紧接着就是一声巨响充斥耳畔。“天啊,云霄站长赶快救火,窗帘着啦。”说完,二人赶紧找来湿抹布灭火。经过一番折腾后,窗帘的火被扑灭了。但是再一看窗台下面的暖气片却成了牺牲品。原来完好无损的暖气片出现好几个洞,并发出吱吱的打火声。

  “老王,暖气片带电了,你离那里远点。”张云霄赶忙拉着王延凯躲到了走廊上,防止再次打雷可能对自身造成的危险。一整夜,二人再没有睡觉,一直瞪大眼睛守候了一夜。

  第二天,雨停过后,检查一下设备,完好无损。可是,电视机、电话全部罢了工。

  哈尔滨电业局变电运行三工区主任张林涛介绍,由于213变电所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原因,每年的雷雨季节这里都是重灾区。经常一场大雨过后,变电所的唯一的一条通讯电话线就会中断。为此,这个工区也曾经想过多个办法来解决,但效果都不是很好。

  每年到雷雨季节,值班人员都提心吊胆,睡不好觉。张林涛告诉记者,山区雷雨天气经常有响雷光顾,当地村民管这个叫“落雷”。为了防止山区落雷对人员和设备带来的威胁,近几年来,哈尔滨电业局先后在变电所周围安装了几根避雷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雷击对设备及人员带来的危险。

  新气象:小菜地、电视机让变电所有生气

  虽说213变电所值守人员的生活都很清苦,但是清苦的生活一点没有改变他们积极的工作面貌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变电所这一小块天地里,他们有着特有的生活。

  在变电所院子内有一块10米见方的开阔地,地里种着大葱、窝瓜。张云霄拿起一个已经成熟的窝瓜介绍,为了能够缓解吃菜难问题,变电所这四个人你一框土、他一挑水地硬是在这沙石地上种上了蔬菜。“我们这些可都是绿色食品!”张站长拿着自己种的大葱自豪地说。

  在变电所休息室里,斜对着床铺的一台改装电视机是整个所里唯一的娱乐设施,也是大家伙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电视机是用一台液晶显示器改装的,外面通过一台“小锅盖”来接收信号。虽然,只能接收到中央台、黑龙江台及哈尔滨台等少数几个频道,但是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弥足珍贵。

  “白天没有时间看,只有晚上八点以后,我们才能看电视,排解寂寞。”张云霄介绍,由于山区雷多,电视经常被烧毁,这个改装的液晶电视已经是在他来到这里后的第三台了,大家伙把电视看得异常珍贵,轻易不让外人碰。只有到了晚上,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们才把它打开,看上两个小时。黑夜中,电视机散发出的点点亮光在丛林中闪烁……

  要是把哈尔滨的整体电网比作是一个平面的话,那管辖的2条500千伏、57条220千伏、134条66千伏输电线路就是平面上不可缺少的线,而66千伏213变电站就是连接每一个线的76个点之一。张林涛介绍,整个哈尔滨区域电网只有“点、线、面”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才能构建成为坚强稳定的区域大电网。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