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9月28日讯(张尧 岳中彬 记者 孙晓锐) 27日上午,省博物馆馆藏精品“每月一星”系列展览之二十五《原始社会的陶塑艺术——莺歌岭小陶猪》特展,为即将步入十一长假的人们增添一道历史文化大餐。
莺歌岭遗址是牡丹江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文化遗存,遗址位于宁安镜泊乡学园村西南约1.5公里处,南距南湖头屯2公里。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丘岭,岭的西、北、东端伸向湖中,遗址座落其上。它包含上、下两层不同时代的文化堆积,其下层文化类型,是迄今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本次“每月一星”展览所展出的这件小陶猪,是于1963年在牡丹江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遗址发掘出土的,陶猪造型惟妙惟肖、体态各异、形象逼真,可以称得上是原始匠人们的杰出作品。莺歌岭遗址共出土13件陶猪,多数已残损,完整的只有5件。其中一只公猪,长6cm,高3.9cm。脊背高耸,吻端前突,躯体稍瘦,四肢短小,前肢占有较大比例,带有明显的“野性”特点,分析应该是刚被人类驯养不久的野猪,是野猪向家猪过渡的品种。
一母只猪则姿态悠然,体态匀称,比例得当,尾巴自然地搭在臀上,身长6.9cm,高4.6cm。原始匠人在猪头上用小木棍戳了两个三角形的小孔,当做眼睛,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显得活泼异常。另一只陶猪,呈黑褐色、高3.6cm,长5.1cm,形象最为生动,形态看似它受到了外界的某种惊吓,两耳竖起,后腿力蹬,做奔跑状,原始的匠人门用艺术的形式把它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些精美的陶猪都是原始匠人门在通过大量的对生活细节的细心观察后才创作出的珍贵的写实艺术作品,莺歌岭出土的小陶猪不仅是研究早期家畜饲养和原始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更揭示了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风貌,是黑土地上尤为难得的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