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9日讯 又是秋风起,又见秋菜来。
随着一辆辆农用车满载着大葱、土豆、白菜,带着丰收的气息和秋天的味道驶进市区,小街上、居民区内,随处可见市民热热闹闹挑选秋菜的景象。27日,记者跟随在香坊区古香街口的秋菜车卖了一天的大葱、土豆,亲身感受着本地市民多年不变的“秋菜情结”。
10天卖出2.5万公斤鸡腿葱,价格“三级掉”
早4时30分许,赵永录从自家的农用车里爬起来,在车里睡了一夜,浑身酸疼。此时,小赵媳妇已经把电子秤摆好,叫醒了在别人家车里过夜的15岁女儿起来帮忙。早市上的人陆续多了起来,买葱的人逐渐聚拢过来。这车葱是头一天晚上运到的,凌晨2点多下了场大雨,大葱被浇后易烂,小赵第一时间跳到车顶,拉上苫布。
小赵家在双城市公正乡富裕村,今年种了10亩大葱、20亩土豆,大葱收成近2.5万公斤。为了抢先上市卖个好价钱,他比别人先收了4天,18日第一个把大葱拉到古香街,占了街口最靠近早市的好位置。早晚市是一天的两个销售高峰,小赵种的是有名的“鸡腿葱”,葱白结实,水分适中,冬天冻后也不出“鼻涕”。一车大葱约7000公斤,三天就能卖出两车。小赵看一车葱快卖完了,就提前打电话,让老母亲在家雇人。第二天早6时许,雇工们下地“起”葱,晚18时许,开空车回家的小赵就能装上满满一车大葱,再次上路,一个半小时后又赶回古香街。
记者眼前的是小赵家最后一车大葱。9天内,小赵的葱价实现了“三级掉”,从最初的每公斤1.4元降到1元,27日这天卖0.8元/公斤。
土豆大袋装不好卖,现买小编织袋重新装
9时许,早市大批人流逐渐散去,小赵一早上卖了1600多公斤大葱。可地上成堆的土豆只卖了20多袋。小赵说,今年“起”土豆时都装的45公斤一袋,运到城里才发现,市民一次买不了这么多,自己送货上门扛着也费劲。于是他特意买回50多条小编织袋,不忙的时候将大袋倒成18公斤左右的小袋,每袋20元钱,销路一下打开了,但是忙不过来,大葱卖不了会掉秤,所以土豆就剩得有点多,“实在不行拉回家,挑出个头均匀的下窖储存,明年春天再卖。”
11时10分吃完当天第一顿饭,小赵、孩子和来帮忙的二嫂各自找地方补一觉,连着忙了六七个小时,都累乏了。小赵媳妇一边看摊,一边拎了几捆葱下来,逐一打开捆重新整理,按粗细分成两堆,细的剥下干皮和老叶,干净整齐地系成两公斤左右的小捆,留给那些买葱现吃的市民。葱白粗大、结实的捆成大捆,买葱储存的市民最喜欢。小赵媳妇说:“雇人进地拔葱、打捆时,为了抢时间,来不及细分。现在的城里人买秋菜也讲究品相了,按粗细不同分开卖,省得说咱的大葱‘夹馅’。”
中年人买秋菜为怀旧,就像过年时包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一样
11时40分许,一位打扮入时的女士来买大葱。这位姓葛的女士家住香山小区。她说,自己53岁了,从结婚就和公婆住在一起,每年都和婆婆一起买大葱、土豆、腌酸菜。如今婆婆过世了,冬天咸菜也丰富,可是看着成车的白菜、大葱,心就痒痒。买一捆大葱、一小袋土豆,再腌10棵酸菜,“有对婆婆的怀念,也是一种生活情趣,就像过年时包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一样,想应个节气,家里储了秋菜,日子才过得有滋味。”
正说着,做电梯售后服务的市民郭先生趁着午休来买两捆大葱。他一边择葱一边说,买秋菜是从老爹老妈那继承下来的传统,一家三口人吃不了多少,但是要不预备点大葱、土豆什么的,总感觉好像缺点啥。
老人买菜带出儿女家的份儿,年轻人买菜为孝顺
记者跟了一天看到,秋菜车前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买好葱,六七个老太太围着大葱车就地剥皮、掐叶,有的老人还自备了小马扎,太阳晒过来暖暖的,场面很温馨。听老人们聊天,都说自家儿女正是干事业的时候,没时间也没心思准备秋菜,老人买的大葱、白菜都带儿女家的“份儿”。
14时许,一对不到30岁的小夫妻在大葱车前驻足,记者眼前一亮,这是一天来菜车前出现的最年轻面孔。小伙子随手拽过一捆葱,6.4公斤,小赵媳妇抹零收了5元钱。年轻女子说,他们结婚4个多月,和婆婆住在一起,自己压根儿没买过秋菜。听公婆说要买大葱,又犯愁拿不动,小两口琢磨着不如买捆葱回去尽尽孝心。“一捆不够吧?”“回去问问老妈,不够再来……”两人喜气洋洋地将大葱装进汽车后备厢拉走了。
16时起,下班回家的人多了,大葱车前又忙碌起来,小赵从车上一捆捆往下拎葱,媳妇忙着过秤、收钱。19时45分许,天黑了视线不好,买葱的人越来越少,小赵决定早点收摊,他粗略算了一下,全天共卖3000多公斤大葱,到手2000多元钱。天气预报说28日降温,一家人要早点睡觉,攒足体力,28日早市卖力干一阵儿,把车上的4000公斤大葱卖光,早些回家把地里的白菜收了,趁着国庆节市民放假,及时把秋白菜运进城里,肯定还能赶上好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