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10日子讯 为解决农村学校“布局散、学生少、师资弱、环境差及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哈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寄宿制学校66所,数万名农村学生受惠于这一民生工程。日前,记者深入阿城区料甸中学,亲历了农村寄宿生的学习生活。
一天两个肉菜,一般农家不达标
11时40分,学校食堂开餐,记者在一个9人桌坐下就餐。
午餐标准为“鸡肉炖粉条、酸菜炒肉、烧豆腐、鸡蛋汤和大米饭”。桌长是初一学生栾洪彪,他负责为每个学生分饭菜。人们常说“半大小子吃穷家”,我们这桌饭菜很快吃光,栾洪彪只好再跑趟灶房。
邻桌是女生桌,半盆鸡肉炖粉条剩了很多,显然她们对肉菜不像男生们那样感兴趣。
“孩子们正在长身体,让他们吃饱吃好是第一大问题。”校长勾岐维对记者说:“寄宿生每人每月220元伙食费,一天至少要吃一顿豆腐和两个肉菜,周二、周四还要改善一下。为节省开支,我们全体老师要每周轮流当5天厨师。”
“你们对伙食满意吗?”记者问同桌,“满意,比在家吃得好。”“不满意,给女生少盛点儿肉。”“那不行,都交一样的钱。”
记者打通栾洪彪家里电话,栾妈妈说:“伙食都挺好的,一般农家也达不到。国家给补助(每个学生)1000元钱,(我们家)顶多再拿出1000元(伙食费),没啥负担。”
自理是“必修课”,寄宿制拒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吃完饭,学生拿着餐具排队到餐厅门口,值班老师挨个给餐具里倒点儿“洗洁精”,学生自己到水池边清洗餐具。
同样的自理还体现在寝室里。寝室卫生基本由学生们自己完成,每人的被子都仿照军被叠放,达到整齐划一的程度,孩子们要实习一周多时间。他们还必须学会洗衣服、刷鞋等日常本领。
初二学生安安说:“我本来在城里上学,是被爸爸送来改造的。”安安像许多独生子女一样,从小基本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理能力相当差,爸爸自费把她送到乡下的寄宿制学校。
“爸爸说我出息了,下学期把小妹也送来。”临走时,安安跟记者悄悄说。
封闭式教育,少了干扰多了学习和安全
16时20分,学校放学,操场上热闹起来。
料甸中学220多名寄宿生。一周住校5天,往返学校一次,平时不能随便离开学校,自然减少了外界的干扰,晚饭后要集体上自习,又延长了学习时间。
晚18时,饭后半小时,寄宿生们开始上自习,同年级同学合并在一起,各科老师轮流辅导,保证各科成绩均衡提高。
19时,自习结束。离就寝还有一个半小时。
食堂重新开门,餐厅立即成了游乐场。寄宿生们各取所好,下棋、打扑克、看电视。
勾岐维来到几个下跳棋的女生面前,要求和她们一比高下。初三女生张雪儿说:“校长,如果我们赢了,给不给我们班级加分?”“哪有赢了不得分的比赛?”
餐厅乱成“一锅粥”,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天性释放出来。
21时,娱乐活动结束,同学们排队回到寝室。
21时30分,校园静了下来,像一个淘累的孩子进入了梦乡,而值班室的老师将一夜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