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鹤岗
搜 索
记者做农民雇工体验收秋儿
2011-10-27 15:01:13 来源:鹤岗晚报  作者:张雅慧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鹤岗10月27日讯 体验农民雇工的生活,到田间去收秋儿扒苞米。这一次,记者尝到了做农民雇工的辛苦,了解到了打工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也感受到了她们从劳动中获得的快乐满足。

  约好起大早,跟随五个农村妇女去打工,任务是下地扒苞米。与其说起大早,其实不到凌晨四点大家就抹黑来到了打工集散地。

  现场早已有百十来号人聚集,打工的、雇工的,站着的、蹲着的,讨价还价,有时呛呛的急头掰脸。“多少?一垧地两千!打点粮不都给你了。”雇主愤愤不平。“扒苞米干卯子工还一百五一天呢,一垧少了两千合不上!”一帮打工人跟着附和。

  原来,农村打工多是自发组织的小组,十来号人一帮,领头的负责联系活和结账,一天一清。打工者当地俗称“盲流子”,农忙时他们很吃香,农民都抢着雇他们;农闲时他们自己又主动找活干。于是人们总结说:“盲流子是爹,谁用谁接;盲流子是孙子,没活就大街上蹲着。”但也有少数雇主嫌活没干好便少给工钱,讲究的雇工小组,少了工钱大伙会均摊;不讲究的小组,领头的负责人要自己兜着,还要蒙受与顾主串通之嫌。然而,哪个雇主不讲究,少给了打工钱,第二天整个打工群便都知道,从此那位雇主也很难再雇到人了。

  我加入的这个组领头的姓杨,一位精明利落的中年妇女,她也曾遇到过少给工钱的事,于是她自己白干了一天,把自己的工钱分摊给了大伙。我们组人少便找了个小活,扒半垧地苞米,工钱算九百。

  六个人加上开车的雇主,七个人挤进了一辆不算大的轿车,一位大姐的草帽挤得正好糊上了脸上,她抽不出胳膊摆弄,索性就那么一路黑着前行。幸好十分钟不到便到了地头。漆黑黑的一片,天上飘下的不知是雾还是毛毛雨,感觉浑身湿漉漉、冷飕飕的。正当我纳闷这么黑的天儿该怎么干活的时候,领头的示意大家将事前准备好的午饭袋堆在地头,然后从车后备箱里奇迹般地掏出几个煤矿工人挖煤用的小矿灯。每人头上戴好了灯,排好垄便噼噼啪啪掰起来了。通过向一位老大姐请教,我很快摸清了工作程序:站秆扒苞米,每人两条垄,扒下的苞米放六条垄中间的垄沟内,用老大姐的话说,苞米不能沥沥拉拉的扔一溜儿,要隔两米来远成一小堆,苞米棒掰完后再用镰刀把玉米秆割倒。

  钻进苞米地一会儿便没了寒意,劳动让身上渐渐地热起来,开始出汗,虽有矿灯亮着,但苞米叶子挡住了光线,只感觉四面八方的大叶子在渗出汗水的脸上脖子上温柔地反复割划着,痒痒的、火辣辣的痛。耳边是四周围农村妇女们利落地噼里啪啦的干活声。第一次从事这种劳动,手法自然不及老手,不一会儿,我就被大家落在了后头。矿灯的光刚还影影绰绰地在前头晃,最后也只能看到我头上的这一盏歪歪扭扭的光亮。顾不得擦脸上的汗珠,不服输的劲头让我加快了动作。

  其实扒苞米也要用巧劲儿,讲究“摸得快、掰得巧、扔得准”。

  由于苞米叶子挡了灯光,要靠手摸,碰着硬硬的、陈甸甸的玉米棒便扒,然后再摸下一个。掰得巧是捋着苞米的右手心里有一支七八公分长、两公分左右的芊子,中间有孔栓绳系在中指上,抓着苞米的手心稍一翻腕,手心的苞米芊子顺势向上一挑,紧裹着玉衣的苞米皮便被划开,用手一撕,滑溜溜、金灿灿的苞米便跳了出来。扔得准是要将苞米扔到六条垄的中间,且隔着站秆的苞米扔,得找准空隙才能到位,扔散了雇主要挑剔的。

  六个人个个是快手,地里噼噼啪啪掰的苞米声,也不时传出东家长西家短的说笑声,苞米地深处的上空弥散着汗水的蒸汽和朝霞搅拌后的朦胧美景。新一轮朝阳终于被我们吵醒了。我们劳累着、快乐着。

  接近十二点,苞米棒已经掰完,六个人围成一圈开饭了,伙食很简单:凉馒头、凉米饭,有的带着咸鸭蛋,有的是油炸的小杂鱼或香肠榨菜丝,大家混着一起吃。边吃边谈论自己狠心的男人或显摆儿女学业有成的荣耀。吃罢饭,咕噜噜喝几口自己装在矿泉水瓶里的白开水。领头的杨大嫂说:“放苞米秆时大伙注意把落掰的苞米复收一下,人家种地也不易。”大家平和地回应说“知道了” ,操起镰刀便开始了第二道工序,放倒苞米秆,这时天上便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大家没了说笑声,只想快点干完早收工。

  下午三点时,听杨大姐宣布这半垧苞米地终于收完了,等车来接大家时就能算账给工钱了。大家相互算起账来:六个人从早上四点半开始,干了大约十个小时,当地工作半垧地的工钱是九百元,平均每人一百五,不和算!杨大嫂说:“等下一份不包括割秆才干。”

  第二天接到杨大姐的电话,她说第二个雇主不包括割玉米秆一垧地也给到了一千八百元。问我还想体验一次吗,我挣扎着从沙发上坐起来,婉言谢绝了杨大姐的好意,这次体验做农民雇工,全身的酸痛整整一周才慢慢褪去。

  后来有人说,临近秋收尾声时,有的农民雇主可以给到三千元一垧雇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雇工的工钱也在逐渐升高。我市个人耕种土地面积普遍较大,农忙时节常常因为人手缺乏,农时紧张,劳动强度大,急需大量当地和外地雇工。这也让农民雇工这一行业的收入越来越高,成为农业产业链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农村打工一族每年仅在农忙期就可收入两三万元。可以说,他们是真正在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这一方肥沃的土地,农民们收获了一片片金黄的海洋,他们也丰收着他们知足平和快乐的生活。

  有了这一次难忘的下基层体验,有了这十小时同玉米们的近距离亲密接触,也许在未来的某个街角,那个捧着热气腾腾糯玉米的女孩,会尝出一种格外香甜的滋味。

责任编辑:关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