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双鸭山
搜 索
双鸭山市“北大荒风光旅游区”迈出新步伐
2011-11-03 12:48:18 来源:东北网-双鸭山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双鸭山11月3日讯 借助双鸭山市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的有力东风,市外事侨务旅游局明确目标,迅速行动,从规划、项目、管理、安全、宣传、培训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快旅游业开发建设步伐,全面开创我市“北大荒风光旅游区”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

  抓规划构建发展格局

  围绕全市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体系,市外事侨务旅游局进一步完善县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做好每一个景区(点)的详细建设和发展规划。主动与各规划主导部门衔接,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交通规划。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执行力,严格执行各级旅游规划的审批职能。配合市人大专委会定期对全市旅游产业总体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上项目提升开发水平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重点旅游区、中心城区旅客接待中心、景区(点)停车场建设和旅游城镇、景区的通讯、邮政、金融、医疗、餐饮等服务设施功能,同时加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导向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红色体验、湿地生态、森林避暑、界江游览打造重点旅游品牌。突出抓好“一山一寺一湿地”(七星峰、大菩提寺、安邦河湿地),“一娄二农一知青”(挹娄文化风情园、农机博览园、美兰庄生态农业观光园和中国知青第一村),“一荒一水两湿地”(垦荒文化、龙头桥水库、七星河湿地和东升湿地),“一山一镇一园”(小南山、俄罗斯风情小镇、赫哲族风情园),“三山两库一河”(青山、定国山、羊鼻山、寒葱沟水库、东湖水库和安邦河)等项目建设,倾力打造城市后花园。

  全面构建“一城集散、两路支撑、三带辐射、四轮驱动”的“1234”空间架构,形成“贯通全市、延伸周边、跨越国界”的大旅游发展格局。一城集散:努力将尖山区建设成为我省东部地区的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两路支撑:以市域内128公里乌苏里江为依托,全面启动乌苏里江沿线景区带,开发乌苏里江黄金水路。充分整合依饶公路沿线景观,打造贯穿集贤、友谊、宝清、饶河的黄金旅游发展带,开发依饶旅游观光路。三带辐射:打造环中心城区半小时旅游经济圈,发展水上娱乐、农业观光、乡村度假等休闲产品,构建环城旅游带。依托各县旅游资源开发红色体验、湿地生态、森林避暑、界江游览产品,建设新兴旅游目的地,构建县域旅游带。加强区域战略合作,联动周边主要城市以及俄罗斯边境旅游城市,共同构筑“无障碍旅游协作区”,构建区域旅游带。四轮驱动:以集贤、友谊、宝清、饶河旅游开发为驱动引擎,带动全市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将集贤县建设成为户外运动与湿地科普教育主题基地;将友谊县建设成为农业农事体验主题基地;将宝清县建设成为北大荒风光核心体验区主题基地;将饶河县建设成为乌苏里江风情主题基地。


 

  重管理强化市场监管

  发挥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在日常旅游市场的巡查、监管和治理整顿作用,认真履行监管职能,积极开展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受理和处理旅游投诉,维护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检查机制,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按照“综合协调、检查督办、部门联动、分工协作、统一行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旅游、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安监等部门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将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检查作为常态性工作来抓,形成旅游市场执法整体合力,及时发现和解决旅游市场存在的质量问题。

  建立企业质监机制,完善质监网络体系。在旅游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质量监督部门,主要负责对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监督管理,处理各种游客意见或投诉纠纷,参与和协助处理旅游管理部门处理旅游投诉,探索标本兼治的长效管理机制。

  保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依托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并协助公安、卫生部门建立完备的旅游安全事故紧急处理预案,形成联动系统,及时应对、妥善处理旅游安全突发事件。

  联合市政府应急办、市消防支队、市安监局等相关单位,组织开展星级饭店灭火应急疏散演练、旅行社交通事故安全应急救援演练、景区游客溺水救援演练,从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危机处理能力,做到有预案、有防范、有准备、有应对,为防范重特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奠定坚实基础。


 

  抓宣传打造魅力形象

  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在城市主题形象的设计、宣传和推广上,重大旅游节事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上,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态势,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以产品为纽带,共同投入资金,协同策划产品,联合营销市场。

  坚持城市营销与产品营销相结合。把市域的精品旅游产品加以包装,深入挖掘我市旅游文化内涵,突出满源文化之魂、北大荒文化之根、湿地文化之真以及红色、民族、界江文化之情,让游客深度体验双鸭山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别样的湿地自然风光和多样的民俗风情。

  坚持区域营销与全局营销相结合。稳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及港澳台各类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在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举办《双鸭山湿地风光摄影展》,全力开发与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旅游发达地区的省际间旅游线路,借助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拓国内客源市场。

  坚持传统营销和特殊营销相结合。集中优势,强化传统媒体营销,邀请国内外知名创意公司和文化企业,制作旅游专题广告片,在央视等强势传媒的黄金时段播出,充分展示独特的地域魅力。编辑代表双鸭山形象的综合性旅游手册,将旅游宣传纳入全市对外交往和宣传计划,引导社会各界宣传城市、宣传旅游;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和网络、短信、数字宽频等新兴时尚媒体的作用,形成立体宣传阵势。同时,加强网络营销,依托“中国·双鸭山”网和“北大荒之都·双鸭山”旅游网,宣传推介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实现市、县区、企业三级旅游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重培训提供有力支撑

  组建旅游顾问咨询委员会,开展引智工程,提高旅游人才待遇,形成旅游人才留住机制。与教育、发展和改革、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紧密配合,编制人力资源培训发展规划,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

  加强全市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实行执证上岗。建设培训中心和培训、实习基地,选送优秀管理人员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为旅游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充分发挥市旅游培训中心的职能和作用,扩大业务培训范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中、高级人才培训,提高企业员工上岗持证率。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关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