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3日讯 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是校区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必由之路,而这其中人才是基础、是关键。近期,哈医大大庆校区就有无数只“金凤凰”翩然而至,这其中不乏海外留学高层人才,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校区博士后、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硕士生导师王志刚副教授;日本医科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硕士生导师曲丽辉副教授,他们成为继张莉博士之后校区再度引进的高层人才。
构建平台 招贤纳才
处于转型发展中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为什么能吸引这些海内外高层人才纷纷来到这里扎根立业呢?这源于校区确立的“人才强校”发展战略,源于校区制定并实施的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源于校区多年来形成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
为让人才引得进、容得下、干得好,校区制定并实施了人才引进绿色通道、“123人才工程”,设立了人才培养专项基金,“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同时,投资建设了具备先进科研条件的中心实验室、中药现代化研发中心,在此基础上建设了心血管功能测定、蛋白质表达与纯化等10个科研平台,购进了膜片钳、流式细胞仪、高效液相质谱仪、激光共聚焦扫描系统、电子显微镜小动物成像系统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努力为人才搭建平台,使人才谋其事、展其才、显其能、酬其志。近期,美国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洪志刚博士、威斯康辛医学院杨秋慧博士、伊利诺伊芝加哥分校助理教授陈伟国博士也有意落户校区。
以龙江学者朱大岭教授为首的领军人,王志刚等海内外高层人才汇聚校区,对校区的学科建设,特别是凝聚和带动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科研团队,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校区近年引进的15名博士人才,共承担国家、省级科研项目26项,资助经费800余万元。目前,校区科研工作集中在肺循环系统疾病、基因工程药物和诊断试剂等研究领域,力争取得国际有影响、国内领先的成果,进而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开发做出积极贡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交流合作 引智借力
借助外脑、吸纳智慧是校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又一有效举措。他们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学者访问、联合办学、师资培训、学生继续深造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仅今年,校区就先后与16个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深度交流合作。先后邀请了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生物系研究员崔宁人博士、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宋振远博士、印度客座教授阿诺博士、南开大学特聘教授唐向东博士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区讲学,并连续多日深入实验室指导科研实验和高端仪器操作。学者们先进的理念、开扩的思维、高超的技术、高端的成果使师生如沐春风,校区科研工作也因此获得了更高的起点和强劲的动力。
目前,龙江学者讲座教授、佐治亚州立大学姜纯教授,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杰出教授黄震教授,威斯康辛医学院范江教授等一批海外高层学者也已在药物制剂、生化诊断等领域与校区进行了实质性合作,极大地提高了校区的科学研究水平。
发展吸引人才,人才实现发展。未来五年,校区将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汇聚队伍、凝练方向、构筑基地,进一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创新机制,力争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更大成绩,推动校区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