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九成以上被冻伤
盛夏:半数被烈日灼伤
1500名交警人均每天超负荷工作12小时
生活报11月4日讯 路桥建设、道路升级、市政施工,哈市大约三分之一的道路无法正常使用……极寒酷暑、粉尘泥泞、超负荷工作,据统计,1500名冰城交警人均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在“路改”面前,哈市交警大胆创新,敢闯敢试;面对苦累,他们只讲苦干……在平凡的交警岗位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先进人物,串联起一个又一个感动的故事,锻造了一本震撼心灵的“交警群英谱”,谱写了“为畅通忠于职守、为平安勇于牺牲”的交警精神。
路改期间,大面积的施工建设让科技设备失去了“用武之地”,城市交通经受着巨大考验。哈尔滨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公安交通管理局局长孙秋实对交警说:“要敢于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交通民警必须肩负起交通保畅的重担!”他与班子成员分工协作,坚持深入交通流量最大、工作环境最为艰苦的路段;副局长王士奇把自己的办公地点定位在哈市的2000多条道路上,除了吃饭和睡觉时间,他几乎都在路面上,与交警共同疏导交通、共同研究解决交通拥堵的办法。在他们的带动下,哈市交警克服重重困难,1500名交警全员上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哈尔滨历史上最为艰难的“交通保卫战”中去。
交警在严冬里穿着两层棉裤和超厚底棉鞋,在凛冽的寒风中执勤不超过20分钟,双腿和双脚就会被冻得麻木甚至失去知觉。部分民警为抵御严寒,上班时要带二三双棉鞋,每隔20分钟就要换上在暖气上烘热的新鞋重新上岗,有超过90%的交警手、脚、脸等部位被冻伤;酷暑中半数以上交警因长期暴露于炎炎烈日之下皮肤被严重灼伤。
2011年入夏后,因降雨不断,部分路桥施工区域周边路段车行艰难,市区交通面临瘫痪的危险,交警部门启动红色最高级别的交通应急预案,交警们虽然都穿着雨衣,但是时急时缓的雨从衣领、袖口一直浸湿到民警的内衣,驾驶员看着前方涉水路面中抛锚车辆不敢前行,交警毫不犹豫地跳入雨坑中推走抛锚车辆,并找来碎石铺垫路面上的大坑,直至交通逐渐恢复正常。看到浑身湿透的交警,过往司机降下车窗,向大雨中的交通民警致谢。
路桥建设需要交警,交通畅通离不开交警,如此重负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更没有一个人掉队。因为工作环境恶劣,交警们患有很多“职业病”,2010年度交警体检结果显示:有45.8%的人患有咽炎,39.8%的人患有眼疾病,45.5%的人患有鼻疾病……两年来,先后有三名交警以身殉职。
秩序处交警
出台150余个交通调流措施
城建期间哈市路网结构性调整,部分主干街路封闭施工,哈市近三分之一的道路因施工无法正常使用……一系列交通新课题面临挑战。秩序处处长孙玉庆组织全体交警提出了“道路资源精耕细作、信号配时分秒必夺、路口渠化寸土必争”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先期介入城建项目的规划、设计,每一条封闭道路制定个性化交通分流方案,同时与相关部门达成不同时封闭相邻道路、不同时施工主干街路、尽量实施夜间施工、占挖道路“占一还一”、半幅封闭施工道路、全力缩短工期六项共识,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交通造成的影响。规划科副科长韩继涛、交警武军放弃法定假日,持续一年工作在路面上,在对经纬街、地段街等5条道路实施“绿波”智能管控,对道里、南岗、香坊、道外四个区域实施单向交通规划,并全程参与了路改期间150余个交通流量通告的制定及实施。
大桥交警
规范26条公交线路站点
在公路大桥扩建期间,交警顾乡大队一中队教导员刘超和副中队长侯林第一时间提出交通管理意见建议,组织专门力量对大桥江南下桥引桥路段及周边区域进行反复调研,相继迁移了河洲街5条公交线路,规范了26条公交线路在大桥附近的站点。同时,先后对哈药路、河梁街、河润街等近10条街路进行了专题研究,重新规划制定重点保障区域交通管控措施,提出的哈药路单双号、河洲街单向交通组织、达道街单向交通组织等建议均被采纳,配齐施工分流区域交通禁令、引导标志后,缓解了公路大桥区域交通拥堵问题。
在路上为大家一路畅通
指挥中心交警
创建“绿波”带保畅通
信号灯岗设备能否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周边交通秩序的好坏,交警指挥中心配合相关部门实施完成对信号灯岗配时方案的调控工作。交警指挥中心主任吴玉明带领全处交警,肩负保证信号设备始终处在完好状态的艰巨任务,每天不分昼夜工作在一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问题,避免因设备故障,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秩序。他们先后对经纬街、北安街、通江街等10余条交通节点道路信号灯实施了“绿波控制”的智能调整,缓解交通拥堵,大幅提高城市交通的通行效率。
巡逻交警
建立残土车电子档案
在加强交通疏解、科学组织交通的同时,哈市交警部门对当前哈市大项目建设期间残土车疯狂运营问题,由交警巡逻大队副大队长刘洪斌积极开展调研,采取了“管教结合,教育为先”的原则,探索建立残土车管理长效机制,对合法残土车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残土车电子档案,还把每月10日、20日、30日定为教育日,定期召集残土车雇主、驾驶员代表进行集中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围绕残土车不悬挂牌照、闯红灯、超载超速、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五大类常见交通违法行为危害进行警示警诫,目前已开班10余次,受教育者累计700多人;与此同时,他组织警力与相关部门联动,采取把住源头、规范运营、24小时联勤查处等措施依法治理,严查残土车。
动力大队交警
“火眼金睛”识别套牌车
交警动力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李冠一总结出了一整套辨认套牌车的方法,掌握了根据车牌号段知车型、根据车型知出厂年代、根据配件知真假车的辨别方法,从年检标志、强险标志等细微之处辨别车辆真伪,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使无路权车辆无处藏身。近期查扣套牌、涉牌涉证机动车百余台次,在办公室、在巡逻休息的间隙,只要一有空他就为工作充电,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岗位技能。
顾乡大队交警
患癌交警年初至今加班超千小时
“埃德蒙顿路与乡政街路口的特点是,车流量大,人车混行现象严重,去年拆除护栏后,交通状况越来越复杂,时刻离不开交警驻守。”2日早,在此执勤的交警苏建民说,压线转弯、不避让行人、违反限行规定是这里最多发的交通违法行为,早高峰执勤的一个小时内已经取缔了7台违法车辆。从今年年初至今,苏建民在这已经加班加点超过1000小时,取缔各类交通违法行为4000余件,提起这些付出和成绩,谁能想到他是一名患有喉癌的交警。2007年6月,苏建民执勤期间,对嗓子嘶哑不重视,结果检查结果为癌前病变,历经半年三次大手术后,病情逐渐好转,在还未完全康复时,他主动回到了一线工作岗位。但因声带切除50%,不能大声清楚地说话,于是他逐渐学着练习用气发声,尽力让别人听清他讲话。今年路改期间,因颈部活动不便,也有可能再次病变造成声带全切而失声,路面工作灰尘大对康复不利,医生建议他休养,可是面对警力不足,不顾医生警告、家人的反对,苏建民始终坚持工作在一线指挥疏导交通,没请过一天病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哈市交警不讲代价只讲奉献、不讲条件只讲苦干的精神换来的是百姓赞誉和社会认可,哈尔滨市公安交警支队被省交警总队评为“2010年度全省公安交通管理先进交警支队”;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2010年度哈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称号。交警支队各基层单位获得上级公安机关授予的先进集体、标兵、称号累计达50余项;150名交警分别获得省级、市级及社会颁发的包括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出手、人民满意警察、十大好警察、先进个人等诸多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