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传承失落的文明 探寻黑龙江的“满语村”
2011-11-04 23:25:12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毅非、徐扬、王春雨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沈阳11月4日电 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乡三家子村是个远近闻名的“满语村”:这里有一群老人能用满语对话唠嗑,还有一所小学校教授满语,村民们尽最大努力在延续着满语的生命。

  从哈尔滨驱车4个多小时,上高速、走省道、接着又是乡间公路,在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间,就是三家子村。三家子村三面环江,只有一条道路通向外界,全村70%以上的人口是满族。

  “20年前这里还不通车呢,去县城要早晨三四点钟就起床,走一个半小时到火车站,然后再坐40分钟的火车。”友谊乡党委书记董雪枫说,过去这里更像一个“岛村”。正是这种近似与世隔绝的封闭的原因,让这个满族古村还保留着传统正宗的满族习俗和纯正的满族语言。

  66岁的计金禄是一位能娴熟运用满语口语的村民。“也就咱们老人平日里唠嗑的时候说一些,这中间还得掺和点汉语词,因为那些新鲜事物只会用汉语来表达了。”计金禄说,由于平时上学课程太多,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孩子根本就不学满语了,主要是觉得学了也没什么用。

  近年来,在一些学者和相关人士的努力下,加强了对满族语言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抢救调查现存满语,录制了大量珍贵的口语影音资料,另一方面通过培养满语人才,力求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三家子村的这些被称作满语“活化石”的老人们,在此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2006年,富裕县政府投资200万元在三家子村建设了国内第一所满语小学校,由副县长赵金纯带领两名满语教师,编写了系统的满语文教材,并在小学一至五年级开设满学课程。

  记者在三家子满语小学看到,学校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满族文化语言环境,围墙上绘制着满族历史传说、风土人情等内容的连环画。操场边一栋房子,被校方开辟成满族民俗陈列馆,对孩子们进行形式多样的满族文化教育。

  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村民石广君从现年86岁的奶奶孟淑静那里学会了满语。满语小学成立后,他在这里成为一位没有正式编制的满语老师,经常是一边干农活一边教课。

  石老师说,自己的愿望并不是让所有的满族学生都能完全掌握满语,毕竟满语现在普及的意义不大。但是他希望能在这些学生中培养出几个传承人,让后人了解自己的民族语言,也为以后培养满语人才做好基础工作。

  为了鼓励掌握满语的老人们起到作用,三家子村设立了满语传承奖励制度。被称为“活化石”的16位尚能用满语交流的老人,被聘任为村里的首批满语传承人。富裕县财政还为他们每人每月补贴200元。平日,这些满语传承人会聚集在三家子一处满语传习所内,为学习满语的年轻人提供帮助。

  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满族同胞最大的希望就是,将满语文化申报成为国家级甚至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满语的保护和传承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才不会愧对先人。”石广君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连冬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