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1月7日讯 萎病防治方法:轮作,嫁接栽培,选用抗病品种,用温汤浸种……”近日,正在劳作的友好区青山村村民张大爷放下手中的活,专心致志地听着广播里播出的农业小常识。这是该区大力推进广播“村村响”工程,为广大农民送去的一道“文化大餐”。
村村有广播听,农家书屋学知识,数字电影送上门,健身广场强身体……近两年来,该区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建设,把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目前,在城区已建成汇贤广场、文体中心、图书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即将建成的3000余平方米的腾飞广场将为居民提供更大的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5200平方米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成圆了几代少儿工作者和青少年的梦想;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11个林场、3个村屯全部建立了综合文化站,都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室或农家书屋,逐步形成以区文化馆为主体、社区文化站为骨干、村文化室为补充的三级文化阵地。 该区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分类指导,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在三个行政村,以“打造乡村文化大世界,共建和谐文明新农村”为主题,通过送影、送戏、送政策下乡和与当地群众互动联欢,深入挖掘、弘扬和宣传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以先进文化引领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今年以来,共送书下乡3000余册;积极开展“电影下乡”活动,完成影片放映50余场次,观看观众近万人次;举行全区农民运动会,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中来,不断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在区内,深入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优化人文环境,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特别关注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利用“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全国助残日”等节日,开展一系列相关主题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和自我教育,使广场文化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大课堂和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全区开展广场文化活动近百场次,观众近万人。
在企业,按照“企业需要、业主认同、职工欢迎”的要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培养企业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规范自律、重扶贫济困的思想,树立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企业价值理念,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与竞争力。
在学校,围绕过好“我们的节日”的主题,组织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通过专家讲座、学生谈感想、承诺签名以及文艺演出等方式,将孝道文化送进校园。
同时,该区充分发挥书法、戏曲、舞蹈、摄影等文化能人的带动作用,着力筛选、整理、传承一些地方特色文化,逐步形成“一街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格局。如今,因势利导成立了书画、戏曲、剪纸、诗词、舞蹈等多个民间文化团体。自2007年基层文化年活动启动以来,这些立足基层、服务基层的文艺团体,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在文体中心广场、各社区等地群众自编自演的各种健身操、交谊舞、民间艺术轮番上演,成为了当地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