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理论文章
搜 索
哈市新闻工作者投身“走、转、改”活动
2011-11-08 09:04:29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最好的老师。

  今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市各新闻单位迅速行动,动员部署,着力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满腔热情地深入乡镇社区、田间地头、工矿企业,体察市情民情、反映火热生活,持续推出一大批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大量“泥土气”浓郁的鲜活报道站上了媒体显著位置,给新闻战线带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

  “走、转、改”活动,让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接地气”、“有底气”、“长灵气”,与人民群众的心贴得越来越近。

  

  走基层

  “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

  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哈报集团、市广播电视局领导带头深入基层,深入新闻采访现场,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不断提高报道的吸引力和媒体的亲和力。

  全市各新闻单位在第一时间建立了基层联系点,组织编辑记者到实施新战略的最前线,到农村,到社会最基层去实地采访,以鲜活的新闻、清新的文风,反映全市人民群众加快实施新战略、建设现代大都市的生动实践和创造,反映党和政府的政策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实际变化,反映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美好生活,展示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

  记者以体验式的采访手段,采写了《闷热地下的青春坚守———中秋节走进地铁施工现场亲历白班施工组的12小时》、《夜幕下的无悔守卫———深夜与交警巡逻大队巡逻记》、《乡村教师老张的幸福生活》、《“大忙活村官”是“80后”》、《给城市“搓澡”》、《城管老李的一夜》等一批鲜活报道,受到了读者、听众和观众的好评。

  “走、转、改”的新闻实践再次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用脚在基层走出来的。

  

  转作风

  “接地气”才能与百姓心贴心

  植根于什么样的土壤,就会获得什么样的营养。“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各新闻单位都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办了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专栏,记者们在“接地气”的采访中真正领悟到“三贴近”的真谛。

  走进距离市区最远的变电所,和值班员一起感受单调寂寞,哈尔滨电视台采写的《大山深处的光明使者》令无数观众感动;凌晨3点半出发,跟随一名公交车司机,感受他近20个小时的车厢生活,女记者张亚男写出《车轮上的征程》专题报道……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走进群众的生活,不仅要反映他们的疾苦,更要维护他们权益,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天,温州女子杨某在电话里向《新晚报》记者彭庆凯哭诉:她与男友相亲时,被骗入传销窝点,辛苦打拼多年的4万元积蓄被骗光,男友至今仍深陷窝点不能自拔。

  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彭庆凯冒着生命危险,潜伏进传销窝点,卧底7昼夜写出《冒险传情报,400人传销点被一窝端》报道,警方依此成功捣毁了这个聚集400人的传销黑窝,抓获涉嫌组织传销人员83人,刑拘10人。

  这位用“生命”采写新闻的“80后”记者感慨地说,“走、转、改”不仅是一项要求,更应担当起一份弘扬正气的责任;“走、转、改”不仅是一次行动,更应高扬起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走、转、改”不仅是一次活动,而是一种为民排忧解难的追求———坚持为百姓说话,记者的工作才会更有“底气”。

  

  改文风

  “家常嗑儿”为新闻赚得人气

  用普通百姓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哈尔滨日报农村部记者吃农家饭、住农民家、干农家活儿,以一个个普通的农民群众为主角,从一个个微小的角度,用农民群众最熟悉的“家常嗑儿”反映农村的变革,令读者倍感亲切。

  在水稻收割时节,记者走进通河水稻智能化育种基地,手抓稻穗与农民在田里唠家常,用切身感受和所见所闻,并运用“今年算是‘掏’上了”、“你猜有多少粒?”等鲜活的“短句”“俗语”,写出走基层报道———《撸一把稻穗直胀手》,农民丰收的喜悦“跃然纸上”。同样是写农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农民不算经济账,出现一家拥有两台(套)农机的“不科学”现象,写出“大农机渐成通河农民‘私家车’”的报道,以独特视角展现了农民的致富历程。

  农村部名专栏《下乡日记》则是哈尔滨日报“走基层”制度化、经常化的缩影,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作为实施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契机,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活动记者走下去,让作风更踏实,让文风更鲜活,以此来真正锤炼新闻工作者队伍,不断提升报道质量和办报水平。

  

  办实事

  “真办事儿”赢得百姓赞誉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意见、表达群众意愿,为群众多办实事、办更多的好事,由此拉近彼此距离,创作出引起群众共鸣的好报道。

  上个月,哈尔滨经济广播电台记者吕壮志得到一条线索,香坊区29户农民种植的上百万斤胡萝卜眼看就要烂在地里,农民焦急万分。情况汇报后,台领导带着吕壮志等采编人员实地踏查采访,积极帮助农民想办法出主意。经过努力,一批蔬菜批发商和农民代表进行了对接,批发商们还组织人力帮助农民起胡萝卜。很快,上百万斤胡萝卜全都卖了出去。

  在“走、转、改”活动中,记者们关注社会热点,倾听百姓呼声,反映群众诉求,采写了一批干预社会生活,为百姓办实事儿的报道。《哈尔滨日报》记者采写的《谁的马路———道边乱停车现象背后的逻辑与秩序》,对河川街持续3年的“马路变停车场”乱象进行了剖析;《小学生每天沿着“危墙”上学》报道了苏宁小学临街围墙倾斜迟迟得不到维修,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力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心里想着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真办事儿”自然会赢得百姓的赞誉。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