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12日讯 一件件精品力作,一项项精彩活动,一座座极具特色的文化新地标,一条条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新举措,令鹤岗市文化发展呈现出一派喜人的新气象。
近年来,鹤岗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大文化建设思想指导下,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做提升核心软实力的中心工作来抓,使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培育迈出了新步伐。
确立“边疆文化强市”目标
鹤岗市从战略高度出发,大力提升文化建设地位。把文化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从四个方面凸显了文化发展的地位。在发展定位上,针对鹤岗文化丰厚多元的实际,今年首次提出了建设“边疆文化强市”的目标,明确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向。在工作导向上,市委出台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施意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市政府每年都把文化体育繁荣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项工程、百件实事”。在资金扶持上,克服财力紧张的矛盾,从2009年起每年设立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引导文化项目建设和开展重大文化活动。在推进机制上,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文化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游界江,看森林,观湿地,赏冰雪,鹤岗市界江旅游集合区被列为全省“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十大功能区之一。以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精品红色游为主导的特色文化旅游为鹤岗全市旅游产业带来了数以亿计的综合收入。
在哈洽会上,鹤岗市带来的填补全国空白的活性炭环保立体书画,以及极具煤城特色的煤雕工艺品,令人拍手称妙,成为亮点,订单不断。
目前鹤岗市民营文化企业和文化个体经营户有1200余家,安置就业5000余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是鹤岗市的重要资源,但却是多年沉睡的资源,为此该市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突破。以旅游开发承载文化产业发展。紧紧把握全省发展旅游业的机遇,以“三区一镇”为主,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引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围绕界江文化,规划建设了85.7平方公里“龙江三峡”旅游集合区,被列为我省“界江游”龙头项目和省“十二五”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此集合区中,黑龙江流域博物馆是全国第一个跨国度、跨民族的流域文明综合博物馆,太平沟黄金古镇,是全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黄金文化和掘金历史的古镇。围绕民俗文化,规划建设了220公顷“奥里米”古文化集合区,明年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北方古文化边境旅游之乡”。围绕生态文化,规划建设了国家森林公园集合区,其中细鳞河民族风情园被誉为“三江的西双版纳”,在金顶山龙掌岩石峰景区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石文化广场。
围绕俄犹风情,规划建设了界江俄犹风情小镇,成为全省12个旅游名镇之一。与此同时,规划建设了以矿山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矿史馆和科技馆为支撑的煤文化旅游集合区,以嘟噜河、苇场和十里河三大湿地为支撑的湿地文化旅游集合区,以赵尚志广场、赵尚志纪念馆、兴山要塞、鹤北抗联密营为支撑的红色文化旅游集合区。
以优惠政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实施了以市内开发工程换建设投入、以土地出让换工程投入的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名镇建设,使一度进展迟缓的名山镇建设今年一年完成投资2亿元,太平沟黄金古镇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引入北京新影联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鹤岗市第一座数字影城即将投入使用;积极探索“文化+科技”模式,创办了手机报、手机电视,已有6000余名用户。
频出精品叫响“鹤岗创作”品牌
在文艺创作方面,精品不断涌现。通过健全创作机制、建立创作基地、组建创作群的办法,努力叫响“鹤岗创作”品牌,3年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500余个。由鹤岗市作者创作的小品《免费电话》、《团团圆圆》打入2008、2009年央视春晚,《免费电话》获曲艺、戏曲类编剧二等奖,《团团圆圆》获得优秀节目奖。青年作家柏林创作的长篇小说《春回大地》被编入《黑龙江开展建设丛书》,并在首发式上隆重推出。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鹤岗市文学创作丰硕成果的《鹤岗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诗歌卷、小说卷、散文卷)》于2009年出版。编撰的《百年风云——鹤岗重大历史事件纪实》、《萝北县历史文化丛书》、《鹤岗新时期文学作品选》等100余套书籍陆续面世。由鹤岗作家韩学敏、桑俊杰编写的电视剧《解放区的天》已经完成拍摄,同名长篇电视小说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都标志着“鹤岗创作”的品牌不仅已经叫响全省,而且正在走向全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
鹤岗市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把设施建设作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在广覆盖、高效能、持久性上狠下功夫,实现了文化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兴建了一批地标性文化设施。投入3.5亿元,新、改、扩建了20多个重点文化设施,初步构建了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在萝北县建成黑龙江流域博物馆、绥滨县博物馆;投资8000万元在建的鹤岗博物馆,可全面展示鹤岗的自然和人文;投资7000万元的全民健身中心,是全省最大的康体康乐会馆;投资2500万元的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成为科技体验大课堂;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的全市第一座音乐厅,增添了城市的艺术气质。
兴建了一批文化活动场所。抓住城市大开发大建设的时机,新、改、扩建了百鹤园广场、五指山公园、北山生态公园等13个大型文化广场、公园。其中,人民广场占地12.8万平方米,依山傍水,规模和功能位居全省前列。广播电视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90%的乡镇建成了省级文化站,146个农家书屋全部免费开放,30个社区图书室年接待读者1000余人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1个市级支中心、2个县级支中心和219个基层服务点,举办文化科普讲座120余场,为农村年均放映数字电影200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