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大庆市将设立社工岗位 推进社工职业化发展
2011-11-23 11:03:34 来源:东北网-大庆日报  作者:夏慧荣 隋琳琳 王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23日讯 如今,谁要是再说徐艳辉“考社工是瞎折腾”,她可有一大堆话反驳了。作为龙凤炼厂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与群众打交道最多的徐艳辉,一年前考取了专业社工资格证,却一直没有用武之地……

  近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到2015年培养2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这让徐艳辉看到了希望。

  没有岗位体现价值

  什么是社工?几十个受访者,几乎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而且很多人压根儿不知道有这种“稀奇的职业”。

  记者查找资料找到了社工的准确定义:社工就是社会工作者,即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他们是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基础。

  王玉杰,是东光街道龙北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2008年6月,她参加了第一批社工师考试。今年3月,拿到中级社工师资格证书的王玉杰却迷茫了。

  王玉杰说,现在大庆还没有专业社工的对口岗位,证书只能压箱底,社工待遇方面,就更无从说起。

  “大小伙子本科毕业,也不知道为啥非到街道和大妈们一起工作?”顶着家人和朋友的埋怨和误解,东北石油大学社工专业毕业生小赵,在大庆及周边的城市寻找了大半年,也没找到对口的工作。现在,他最怕邻居问自己是学啥专业的。“我不服气,难道社工真就没用武之地吗?”小赵打算过完年到南方去看一看。

  记者先后采访了几位专业社工师,他们主要是社区工作人员,由于热爱和熟悉社区工作,也看

  到了社工这一朝阳职业的好前景,于是,参加了社工师考试并且拿到了资格证书。但是,这些人面临着同样的尴尬:没人认同他们社工的身份,也没有岗位让他们体现自己的专业价值,这一身份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任何变化。

  


 

  社工职业缺少社会认同

  据记者了解,我市高校2004年才开始有社工专业,目前,该专业学生有170多人,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选择这个专业并不是自己最初的意愿。从历届毕业生去向看,多数人都改行做了其它工作,从事本专业的人90%以上流向了南方。

  东北石油大学行政管理与社会工作系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社工专业是一个朝阳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也比较好,但目前北方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存在岗位较少、待遇较差的劣势,于是很多毕业生改了行,但他们学校的一部分毕业生在南方做本专业工作发展得比较好,年薪达到七八万元。

  记者从市社工委和市就业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没有专业社工岗位和此类招聘,尽管有些地区开展过社区工作人员的招聘,但都不属于专业社工,也没有对社工资格做出要求。

  市社工委相关工作人员认为,由于缺乏对口岗位而造成人们对该职业前途的担忧,以及对工作待遇的担忧,导致社工这一职业缺乏个人认同。另外,社会普遍对该职业不了解,该职业得不到尊重,也使社工这个职业也缺乏社会认同。

  职业化专业化是发展之路

  怎样才能提高社会对社工的认同感?我市社工的未来之路又在何方?

  从事社会工作研究多年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大庆石油学院讲师曾富生认为,破除就业和人事管理、社会福利体制等一系列体制限制,改善社工从业环境是改变社工现状的关键;建立行业准入和评价体系,是使社工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行业声誉、吸引人才的保障。另外,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工作人才的热情和活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记者在市社工委了解到,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接下来我市将在涉及社会工作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设立社工岗位;完善薪酬待遇制度,薪酬待遇体现工作绩效与职业时效激励,薪酬待遇的确定与工作岗位、实际表现及从业时间挂钩;建立人才考核评估制度,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岗位的职责规范、考评标准和奖惩措施。

  王玉杰建议,政府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认同社工这个职业。

  深圳积极开发社会服务岗位和项目,培育民间社工机构,建立社工、义工联动机制,强化指导监管,在全市各区和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全面开展社会工作试点,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政府推动民间运作”模式。目前深圳已有专业社工机构38家,服务领域遍布民政、司法、教育、医疗、劳务工、贫困者等十余个领域。他们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建立了社会工作服务规范,树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形象。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关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