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3日讯 大兴安岭呼中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大文化建设思想指导下,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做提升核心软实力的中心工作来抓,使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培育迈出了新步伐。
一批批沪杭老知青的回乡创业、一件件版画作品走出国门、一块块冰雪运动的奖牌取得,无不体现出呼中区知青文化、校园文化、冰雪文化等文化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呼中区结合地域特点,确立了建设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制定出了打造“知青文化”、“校园文化”、“冰雪文化”、“社区文化”、“军营文化”六大文化品牌战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
这个区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考核机制上,把基层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在激励机制上,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为群众服务;在市场运作机制上,倡导基层文化部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呼中区举办春节团拜会、“三八”节联欢会、学校艺术节和“大岭放歌”广场文化演出活动,经常性的组织开展职工排球赛、乒乓球赛、健身操、太极扇、集体舞展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由群众自发组织的15支业余文化团体多年来一直活跃在文化阵地上,营造出深厚的文化氛围,丰富职工群众业余生活。
文化软实力不断升级
近年来,呼中区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力度,集中用于基层重点文化项目、文化精品、群众文化项目、特色文化项目的奖励、扶持以及文化交流、历史文化遗存、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资源挖掘和保护,目前已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室13个,全区各党委、总支、直属支部均成立了职工书屋,现藏书近10万余册。区局还投入3200多万元建设了3186平方米的文体中心、占地40万平方米的清溪公园、秀中园等文化活动场所。对四镇的文化中心的活动场所进行了统一修缮,并添置了大量的书籍和体育器材,加强了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充分利用全区少儿版画创作基地在呼中区第二小学揭牌这一契机,这个区大力发展以呼中区少儿版画创作为代表的校园文化,通过进一步的加大投入,改善办学环境,加强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现有文化专业人才素质,充实基层业余文化队伍。进一步推进文化互动交流,加强内部横向与外部纵向间的文化交流。各镇在开展各自广场文化节的同时,还精选优秀节目,举行会演,提升文艺水平,整合了区域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繁荣发展。
文化产业实现快发展
自呼中区局开发建设开始,来自上杭的8000名知青,离开家乡投身到呼中的开发建设中来,40多年来,不仅为呼中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将上海、杭州等地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呼中,创造出了著名的呼中文化。为传承和发挥知青文化,呼中区建设了反映老知青当年学习和生活的“老知青纪念馆”,并成功组织了纪念老知青上山下乡45周年活动,组织人员编写了老知青回忆录《大岭情怀》,通过对知青文化的发掘,拉近了与老知青的情感距离,促进了一大批老知青回乡创业,使知青文化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呼中区的自然景观逐渐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原料”基地,依托呼中区白山景区等优美的自然景观,逐步发展文化产业,宣传呼中二小版画品牌,将艺术品与旅游纪念品、文化商品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
文化品牌初见端倪
利用呼中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以及民俗风情,这个区积极开展各种富有地方特色、又合乎群众口味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推进了“一地一品”、“一镇一特色”工程建设。这个区的碧水学校自建校以来,结合生物课程教学建设了校园标本室,40年的发展,如今已建设成为我区唯一一家校园生物资源馆,并出版了《大兴安岭动植物》一书,现已成为大兴安岭中小学校乡土课程教材。呼中区第一中学的“小作家创作基地”多年来培养出一大批的小诗人,呼源镇大力发展旅游文化,通过对苍山石林、大、小白山等景点旅游资源的挖掘,整理出大量景区景点传奇,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