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发展异地经济、建立实体型财政、留成返还村级、兑现奖励政策、提高政治待遇、搞好园区建设、壮大领导力量、发动全民招商
黑龙江日报11月25日讯 年初以来绥化市制定的8条新政策措施,充分激活了乡(镇)村行政单元活力,推动了全市乡(镇)村经济实现了整体快速发展,乡镇税收、村级积累和农民收入均大幅度提高。
截至三季度末,全市乡镇财政收入实现12亿元,同比增长49.6%;村集体积累达到21.28亿元,同比增长32.7%。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7000元,同比增长10%以上。乡(镇)村经济正在成为绥化市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工业化进程的助推器。
绥化市有166个乡镇,1336个行政村。全市586万人口,431.8万在农村。工业弱导致财力弱。特别是2006年取消农业税后,乡村两级收支矛盾突出,绝大多数乡镇靠补贴过日子,有的已是“空壳乡镇”、“倒挂乡镇”,严重影响了基础政权的巩固和管理职能的发挥。
近年来,安达市在发展乡(镇)经济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他们规定,乡镇引资项目可以落地到市里的经济开发区,享受区内其他企业的一切优惠政策,税收和开发区按比例分成。先源乡引进了全国著名的乳业企业杭州贝因美集团落地当地的开发区,每年享有税收分成,乡级财政连年增长,很快成为全省第一个财政收入过亿元的乡镇。与油城大庆接壤的太平庄镇在招商引资中接触到了一个税收达几百万的石化项目,通过“异地经济”的新政,落户到哈大齐工业走廊安达开发区。
安达的成功实践,引起了绥化市领导的高度关注。今年年初,市委书记朱清文上任后,先后多次到当地实地调研、考察,他认为,绥化市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必须在乡(镇)村经济方面“突围”。途径之一就是用好乡(镇)村独有的先天优势,即行政资源。
此外,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越的区位、地缘优势,也成为绥化市委市政府推行乡(镇)村经济的重要考量:全市所辖县(市)区多数都在哈尔滨和大庆的一小时或一个半小时经济圈内,处于两大城市经济的辐射叠加地带,地域相接,甚至历史相承、社会相融,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
在安达的领跑下,绥化全市各乡(镇)村你追我赶,形成千帆竞渡之势。青冈县的祯祥镇今年已引进4家农林牧资源加工企业,把当地的相关产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明水县明水镇的城北村与镇里共同出资奖励招商引资能人,鼓励全村村民招商上项目,今年共引进11个项目,总投资6100万元,是去年的5倍,创税可达410万元,增长近4倍,新增集体积累78万元,增长6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26%。
截至三季度末,全市乡(镇)村新上项目504个,总投资253.15亿元,已开工项目472个,到位资金96.43亿元。其中,新建续建1000万元以上项目338个,已开工314个。无论从项目总量、项目质量、投资总额、已开工数量和已到位资金,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乡(镇)村经济还成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助推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强势增长,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的日益升温,一大批生产加工型项目的落地,有力地加快了全市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