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我省艾滋病新发感染呈上升趋势 哈市是高流行地区
2011-11-29 09:16:5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29日讯 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即将来临之际,一位艾滋病感染者老井(化名)对记者讲出自己的真心话,他是6年前发现自己是艾滋病感染者,而且已经到了晚期,那时候感到很恐惧,觉得自己是他人眼中的异类,一个人躺在病床上,感觉就像被社会遗弃了,自己也绝望了。

  如果说身体的病痛尚可以咬牙坚持,那么精神折磨也彻底摧毁了他的意志。老井说,自从家人得知他感染了艾滋病毒以后,都断绝了与他来往,自己从小照顾大的弟弟,不曾来看过他一回。他自己也放弃了治疗,意志变得消沉,在自已走投无路的时候,省红十字会的朱晓平找到了他,第一次见面与他握手,给了他一包纸巾,这些事情虽小,却让他感到了温暖。后来他进行了积极地治疗,身体也慢慢恢复起来。

  他说,一个艾滋病感染者在被感染后,最需要治疗的是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感染者没有人能真正歧视你,除非自己歧视自己!他说,他现在活得很好,能正视自己的现状反而踏实了,自己现在心宽体胖,开了一家公司,下一步规模要扩大,一个艾滋病感染者也要但起一份责任,一份社会责任!

  23日,省疾控中心对外发布,我省自1993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艾滋病感染人数逐年上升,截至今年11月20日,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2057例,其中病人752例,死亡307例。全省13个地市均有病例报告,但分布有明显地区聚集性,其中哈尔滨市最多,占46.7%。从今年1月至10月,全省359个自愿咨询检测室累计提供咨询检测服务8万多人次,在这些人群中发现了艾滋病感染者260人。全省已建立60个国家级艾滋病综合监测点,定期对吸毒、暗娼、男男同性恋者、性病门诊就诊者、长卡司机、孕产妇、青年学生和流动人群等8类人群进行血清和行为学监测。

  男同性恋艾滋病高发群体

  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无法抵抗其他疾病的状态或综合症状。人不会死于艾滋病,而是会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虽然这个病症已发现和确认30年了,但调查发现,很多人仍谈“艾”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却并不了解它。

  哈市是我省艾滋病高流行地区,存在着许多与其他高流行区相似的高危人群及高危行为。目前在卖血者、吸毒者和同性恋人群三个艾滋病高发群体中,男同性恋人群是艾滋病高发群体,这些人群的艾滋病预防意识淡薄,防治知识普遍缺乏,长期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不高,仅为40%。为了进一步开展对高危人群的艾滋病知识宣传,哈尔滨市通过社区开展同伴教育活动,促使其改变高危行为,从而遏制艾滋病在哈尔滨市的流行和蔓延。

  社会应给予更多关爱

  记者采访了心理学医生岳松波,岳医生表示,艾滋病感染者属于一个特殊群体,目前,艾滋病在国际上尚属难以攻克的病症,所以人们常常谈“艾”色变。在艾滋病感染者当中,有的人是因为主观失误造成的艾滋病感染,例如,无度的性行为被感染了艾滋病毒。另一部分人群是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地感染了艾滋病毒,例如在医院输血导致感染,这部分人感染了艾滋病毒之后会感到自己很不幸,也很冤枉。如果政府部门没有对这些无辜感染艾滋病毒的人群予以人性化的关怀、救治,这部分人行为就会变的偏激,自我封闭,与世隔绝。身体的病痛加上精神的双重折磨会导致他们自暴自弃,甚至绝望。还有一部分人是在义务献血过程中感染了艾滋病毒,他们往往会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幸,自强自立,从而减轻病痛,延长自己的生命。

  加大对高危人群的普查教育

  省社科院研究员、省科部委社会民生专家董鸿扬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由于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很多种,多数是由于性行为和不规范输血引起的,在人们以往的思想观念里,对艾滋病的知识了解的并不多,认为艾滋病毒多是因为性行为放纵引起的,所以社会对艾滋病感染者存在歧视。不论艾滋病感染者是何种原因感染的,艾滋病感染者在社会中都属于弱势群体,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尊重,国家近几年也加大了救助力度,例如提供免费的药物治疗,免费检查,以及在物质上救助等等。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首先就是社会不要歧视艾滋病感染者,要多了解关于艾滋病的常识。对高危人群加大防范力度,提倡社会道德,人们洁身自好,加强防范能力。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