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8日讯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4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城镇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均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4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4%以上;村屯道路硬化基本完成,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0%。
经济结构:更合理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发展方式得到实质性转变,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按照“大粮食、大畜牧、大加工”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农业经济;新上超亿元的低碳产业项目50个,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超过50%,夯实工业经济基础;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迅速壮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39?誜27?誜34。
城乡面貌:更靓丽
旧城改造基本完成,新城框架初步形成,“五横五纵”城市路网体系全面构建,城镇承载能力日益增强,绿化美化亮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5%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
人民生活:更幸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0元和14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4%以上。标准化学校和“一乡两校”建设初步完成;文化活动中心、体育馆、休闲广场等文化体育设施齐全;村屯道路硬化基本完成,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0%。
“三大战略”助推经济发展
1.“兴工”战略
建设和扶持一批工业项目,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到2016年,向上争取“三大战略”助推经济发展
项目500个,工业总产值实现135亿元,到位资金80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5亿元;实现工商税收5亿元。拓展提升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要素聚集功能,加大对园区的投入,全面完成兴隆工业园区和巴彦工业新城“六通一平”建设,扩大园区规模,提升园区档次,吸引企业入驻发展。深入落实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放手发展一切有利于增加财富、扩大就业的各类民营企业,壮大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稳步推进投融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招投标体制等改革,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和工作机制。
2.“强农”战略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到2016年,粮食产量达到50亿斤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按照“200万亩高产作物、100万亩水田、50万亩经济作物”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继续实施“主辅换位”战略,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推广清洁、健康养殖,确保畜牧产业和产品安全。
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深入推进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北部低碳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整修配套、土地开发整理、黑土地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村屯道路硬化、环境综合治理、沼气入户等基础设施工程,提高新农村建设标准。
3.“扩城”战略
加快城镇城市化进程。在完成巴彦镇建成区“西移”和“南扩”的基础上,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按照巴彦镇建成区总体规划,建成区面积将达到21.82平方公里。东部为老城区,规划建成区面积为10.02平方公里,定位为具有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西部为新城区,规划建成区面积为8.2平方公里,定位为行政、科技、工业、商贸、文化体育中心。南部为工业新城,规划建成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定位为集食品加工、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园区。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集中”的原则,加快兴隆、西集、洼兴、巴彦港等中心集镇建设,出台鼓励农民向城镇及中心村(屯)集中的优惠政策,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努力形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特色互补、层次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
特点
按照“生态、宜居”的要求,修编完善县城总体规划、新城规划、小城镇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从改善环境、拓展空间、服务群众出发,强化综合服务功能,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由初步适应型向适度超前型发展。
①老城区重点完成城区改造、五岳河生态长廊、中心公园等设施建设。
②新城区重点完成以行政办公区、人民广场、轴承工业园、文化体育设施为主的核心区建设。全面推进城镇硬化、美化、亮化等工程,营造空气清新、景观优雅、富有文化内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
③用市场经济手段,有效经营城市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实现“投入、经营、增值、再投入”的滚动发展。要以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为核心,逐步完善城镇清扫保洁等长效机制,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格局。
“惠民”战略解决五个问题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低的问题,健全和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不断扩大农村“惠民”战略解决五个问题
和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对特困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逐步扩大惠及面,改善和提高城乡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全民成才”活动,鼓励城乡群众、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2.全面加强公共服务
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大班额等问题,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围绕解决医疗条件差、设施不健全等问题,进一步整合优化卫生资源,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提高群众医疗保障水平。
3.创新社会管理
解决工业、商贸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更加注重事前预防,更加注重排查化解,更加注重疏导情绪,更加注重长效治本,带着感情、责任和追求,开创性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解决文体、休闲设施不健全的问题,全面完成文化活动中心、体育馆、休闲广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群众、社区和农村延伸,保障城乡群众享有基本文化权益。整合挖掘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加快“中国书法之乡”创建工作,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源地保护,全面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切实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