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就业
搜 索
哈医大大庆校区七举措助推毕业生就业
2011-12-11 17:37:28 来源:东北网  作者:刘春娇 牟青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11日讯 面对医学毕业生人数增加,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期望与现实严重冲突、就业选择单一等问题,哈医大大庆校区主动适应新形势,坚持以学生为本,采取七项措施,助推毕业生充分就业。截至目前,2011届本科毕业生600人,就业率95.67%;专科毕业生1772人,就业率90.46%,本专科综合就业率为93.07%,同比上年上升0.57个百分点。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

  近年来,校区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专业教学改革、“两课”“3+3”模式教学改革和外语、计算机分层次教学改革,部分学科开展了PBL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优秀率为60%,优良率为91.4%。

  俗话说,“船小好掉头”。学校根据各专业就业情况与社会需求的变化,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科学地设置专业和学科方向并不断加以调整和优化。精简专科,专业由18个缩减为7个;本科生数量逐年增加,专业由7个增至9个,覆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等四个学科。同时,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设定本、专科专业的招生计划,调整后的本科与专科的招生比例达到2:3;15个学科相继开展了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数量稳步增长,博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了零的突破。

  强化人才培养,注重素质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构筑坚实的成长平台。组织开展了护理技能大赛、就业小讲课比赛、建模大赛、实验性设计大赛和营销设计大赛等各种技能竞赛,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目前,每年学生在国家、省市各种竞赛中获奖200多人次,在东北三省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实验性设计大赛、“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等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注重学校的“软件”建设,凝练富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每年的“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体育运动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天使乐团将大学生意志品质教育、团队精神培养等融入到日常的学习训练当中,日益形成顽强拼搏、精诚合作、共同提高的团队精神。在第24届世界大冬会上,天使乐团的精彩表现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学校赢得很高赞誉,成为哈医大大庆校区开展素质教育的标志性成果。

  涌现了“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黄于博同学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生。今年毕业的2372名毕业生中,有许多同学考取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南开、同济、北京中医药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研究生,有许多优秀毕业生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发达城市企事业单位工作,还有不少学生自主创业,创办公司。学校毕业生具有医学基础扎实、医学科研能力强、医学人文素质高、临床实践能力强的特色和优势,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全员参与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党委始终把就业工作当作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健全了“党委书记、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校院(系)两级管理,以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制,形成了校领导包院系部,院系领导包辅导员,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导师包毕业生的就业目标责任制的就业工作格局,建立了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的就业目标考核机制,就业服务基本实现了“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

  学校还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和学生家长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利用各种途径和自身的社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信息。各院系领导充分利用人脉资源的优势,积极为学生联系实习就业单位。

  加强与广大校友的联系,充分发挥校友的桥梁纽带作用。校区于2010年5月成立了校友会,通过邀请校友来校给大学生做成才报告、请校友牵线塔桥等途径,为学校毕业就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推进校企合作,开辟就业市场

  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手段,积极拓展就业市场,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共赢的“双选”平台。从2004年开始,校区与医疗卫生单位“联姻”,每年6月、12月定期举办医药卫生人才招聘会和灵活多样的中小型专场招聘会,招聘会有来自省内外的百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招聘会上初步达成意向性签约。目前,校区已与省内外100多家企业建立了固定、长期的合作关系。

  为解决当前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哈医大大庆校区与大庆市政府积极合作,扩大社会联系,共同为毕业生搭建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平台,还联手建立了全国毕业生数据库,为招聘单位提供毕业生最全面、详实的资料。每年都有近50余家企业、2000余名学生进入校企平台。

  拓展信息平台,加大宣传力度

  大范围、多角度收集并优化毕业生就业信息,确保信息及时、准确、适用、可靠、真实,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信息保障。

  校区充分利用就业信息网、广播站、就业信息栏、电子屏幕、手机短信和毕业班辅导员QQ群等“六位一体”的信息平台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有效地扩大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的选择面。平台发布超过毕业生数2倍的就业信息数。

  学校与中国移动黑龙江大庆分公司合作,对全校学生开通Max平台,通过短信双向传递和交互式传递,及时将最新招聘信息通知到每一位学生,加强信息指导。截止目前,发布各类就业信息1000余条。

  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校区于2009年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纳入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学生入学就指导其进行大学学习规划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在大二期间,开展对学生个体职业规划的指导,帮助确立2-3个职业岗位;在大三,重点帮助学生修订、完善、实现职业目标;毕业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几个环节环环相扣,为学生的职业认识、职业规划、职业选择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

  近年来,校区还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进行了课程改革和调整。在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增加了考核机制和手段,同时每个院系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者辅导员老师担任此课程的授课教师,有效提高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水平。

  认真研读、贯彻国家就业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参加各类基层项目就业。学校制发了《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百问》、《大学生征兵政策五十问》,分发到每一位毕业生,学生工作领导带头研读领会就业政策,有关职能部门、就业指导教师熟悉就业政策,随时帮助毕业生释疑解惑,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充分利用就业信息网站、《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报》、宣传橱窗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并对入伍参军、到西部边远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予以表彰奖励。近几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的学生逐年增加,今年报名预征兵入伍参军的学生达74人。

  关注特殊群体,重点进行帮扶

  校区高度关注大学生特殊群体,针对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心理障碍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建立了特殊群体就业数据库,以便全面掌握他们的详细信息。

  学校建立“一对一”跟踪和帮扶机制,通过分类指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并在各类就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择业、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建立完善了学生资助体系,在校内合班教室等设置勤工助学岗位78个,设立专项基金补助部分经济困难同学,帮助顺利完成学业。

责任编辑:高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