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省民政干部学校副教授杨旭:用我的照片唤醒城市记忆
2011-12-14 14:25:0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才艺 孙英鑫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杨旭

  东北网12月14日讯 20余年一直关注、寻找与中东铁路相关的老建筑,实地踏访、拍摄上万张照片,远到人迹罕至的荒野,近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她就是黑龙江省民政干部学校副教授杨旭,年近六旬的她,依靠着对老建筑的那份热爱和期望唤起人们保护古迹的那份执着,一直未曾停歇……7日,记者见到了杨旭副教授,和她聊起了哈尔滨的老建筑及她这些年的经历。

  1989年,杨旭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开始有意识地独立拍片,当时主要是拍哈尔滨的老房子。“哈尔滨的老房子我基本都拍过,谁要指出有什么建筑我没拍过的,我会拿起相机马上就去。”杨旭说。这些年她感觉道外地区的老建筑消失得非常快,每次用镜头记录道外老建筑都如同抢救般急切,只怕哪天再也拍不到了。为了使拍出来的照片更具艺术效果和研究价值,经常是一处建筑拍两三遍,常常一拍就是一天,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

  谈起为何喜爱研究中东铁路老建筑时杨旭表示,自己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下乡返程后她发现自己应在工作之余做些什么充实自己,可能是受父亲喜欢画建筑类油画和摄影的影响,便拿相机开始拍摄自己喜欢的建筑,从南岗区到道里区再到道外区,一条街一条街地走,一座房子一座房子地拍。在拍照的同时,她还不忘搜集记录建筑的历史资料。杨旭说:“我有个书架,收藏了各种介绍哈尔滨的书,因为艺术离不开历史,需要掌握大量历史资料,需要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杨旭说,她自己最开始拍建筑只是喜欢,但随着走的地方多了,对中东铁路建筑了解的多了,这种喜欢就变成了热爱和不舍,她时时刻刻都怕这些深埋在她童年记忆里的老建筑突然从眼前消失,于是她想用相机把这些珍贵的城市记忆留住。

  为了拍照掉进枯井

  “中东铁路干线经哈尔滨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支线从哈尔滨起向南,经长春、沈阳直达旅顺,很多老建筑坐落在荒郊野外,去拍照研究它时,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杨旭说。为了怕出意外,她平时出门拍摄都穿普通衣服,到了小地方,更是把照相机放在三角布兜里。

  有一年杨旭在哈市中山路空军大院拍摄将军楼,刚拿起相机拍了两张,就被两名军人当成“间谍”拽着衣领拎到了警卫室,最终还是单位打电话确认了自己的身份,才得以脱身。还有一次,听说哈尔滨老车辆厂要拆了,她就趁门卫不注意悄悄溜进去拍照,想把这些城市的美好回忆留在胶片上,于是她就从冷轧车间到水塔,挨个厂房、挨个建筑地拍,当她打算后退一步拍摄一处建筑物时,没注意身后的枯井,”那个井只盖了个胶合板,旁边都长满了草,我往后退的时候一下就掉了进去,幸好枯井不深,我怕相机摔坏,两个胳膊架起保护相机,结果两条胳膊都受伤了。“杨旭说。

  20多年来,杨旭一直从事中东铁路遗产研究,全长2400多公里的中东铁路线到处留有她的足迹,拍摄上万张相关的老建筑照片。杨旭曾在省内外报刊刊发了《哈尔滨老房子》、《洁白的方尖碑》、《通江街犹太人》等随笔、短论数十篇及建筑摄影作品多幅,并著有个人摄影随笔专集《镜头后的双重影像》,将她拍过的老建筑和自己对它们的思考溶入其中。

  老建筑要修旧如旧

  杨旭告诉记者,哈尔滨是个非常洋气的城市,城市格局很科学,被称作“缩小版的莫斯科”。目前,哈尔滨市有300多座保护建筑,其中中东铁路建筑占一半,而南岗区的建筑基本上都是以铁路为中心兴建起来的,因此说哈尔滨建筑离不开铁路建筑。

  谈起老建筑的修复,杨旭说位于道外二道街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修复得就很不好,让人感觉遗憾。杨旭表示,巴洛克是文艺复兴后17、18世纪的建筑形式,属于华贵的建筑风貌,墙面立体感强,雕刻复杂、纹理清晰,是中西互融的结果,历史研究价值极高,可修复后的建筑挂了厚厚一层水泥浆,看不出原貌,人们无法从这些修复的老建筑上看到其真实的一面,这是哈尔滨的一大损失。

  “如果修复技术落后,有些老建筑还不如不修,不如让它呈现自然衰老的状态,现在修复后的巴洛克建筑像老人做了‘拉皮’,失去了真实的感觉,要修就要按原样修复,霁虹桥修复的就很好。”杨旭说,古建筑修复时的配料、调油、细节处理,都应延用初建时的手法,但由于目前工匠技术和艺术素养不高,加上没有专家指导,这样粗制滥造相当于毁了老建筑。

  希望意大利领事馆修回原貌

  杨旭表示,电力大厦拆除后,其身后的意大利领事馆裸露出来,真希望这个建筑能按原貌修复。杨旭介绍,原来该建筑顶部有四五个立体的女神雕塑,是珍贵的洛可可式建筑,但文革时期被损坏,希望相关部门在修复该建筑时能够按原貌修复,将女神像的身姿和艺术形态,用古法恢复,做到原汁原味,增加哈尔滨的文化看点。杨旭说:“中东铁路建筑文化是哈市的名片,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个城市的建筑文化,像哈尔滨这样融汇中西,精彩纷呈,浓缩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我个人的力量有限,我只希望用我的照片唤醒市民,共同保护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