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黑龙江高校展馆在历史的见证中传承文化
2011-12-29 09:13:0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曹云峰 金声 车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2月29日讯 有人说,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也有人说,学校是最好的文化传承基地。

  近年来,我省高校建设了许多图书馆、艺术馆、陈列馆、学术报告厅、体育馆、运动场等。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张永洲说:“高校文化设施齐全,活动场所广泛,研究力量雄厚,是引领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如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航天馆、博物馆,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哈军工文化园”等高校展馆和基地已经成为文化宣传和活动的重要场所,擎起了文化传承的一面旗帜。

  博物馆

  开启文化传承的一扇窗

  古色古香的窗,镶嵌在百年老楼里。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讲解员姚舜带着你走过一层校史展厅的每一个角落,细致入微的讲解让人体会颇深。

  这座在1920年建校时老校舍基础上建立的博物馆,见证了哈工大90年的风雨历程。对于哈工大学子来说,这所于2010年开放的博物馆,既年轻又古老,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抚摸着拥有百年历史的镂空雕花铁艺楼梯扶手护栏,步行至二层,四大专题展厅——知名校友展厅、光荣革命传统展厅、科技成果展厅、临时展厅。这些展览沉淀着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姚舜向记者介绍,博物馆中有近5000件珍贵史料和藏品,以哈工大90年的发展史为主线。在光荣革命传统展厅中,记录在20世纪20年代反帝斗争中,哈工大学生是哈尔滨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成立的“群进社”是哈尔滨最早的学生进步团体。在反日斗争中,哈工大进步学生创作反满抗日歌曲、编印进步刊物、到珠河游击区与抗联英雄赵尚志一起战斗。

  是浓缩的校史,更是潜移默化的课堂。自去年5月18日开馆至今,每天要接待250到300人,已接待了3万人次。博物馆成为中外来宾、校友和师生了解哈工大历史的教育基地,打开了一扇文化传承的窗。

  航天馆

  孕育“航天魂”的全民科普基地

  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航天馆,最初成立的目的非常简单。“学院只是想把它作为我们的教学科研基地,通过亲眼目睹丰富的航天器实物和模型,让学生对航天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哈工大航天学院党委书记王军如是说。没想到的是,2007年航天馆迁入新馆后,成了全民的“科普基地”,每年有2到3万人次的接待量。百余个参观团队,万余名参观者,年龄最小的参观者还不到5岁。

  2010年7月,以航天馆为主体的“哈工大航天园”顺利通过了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的评估。同年12月,航天馆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它已是名声在外的“航天魂”品牌教育基地。航天馆的室内展区分为航天器、发动机、导弹、火箭、中国航天和世界航天发展历程、宇宙知识、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等部分,一共90余件航天展品。李垚老师告诉记者,哈工大航天馆是展品种类最全的高校展馆。他们在讲解时会特别突出“哈工大小卫星”和“试验卫星三号”,因为这是哈工大自主研发的结晶。

  大学里的“故宫”

  特色文化育人的摇篮

  来自北京的郭晓凡初逛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时,觉得“她特像大学里的‘故宫’,不只是建筑物的美感,更是大气疏朗,一步一景的感觉,所到之处,都有故事。”飞檐碧瓦、中西合璧的教学楼,散发着哈军工建筑大气磅礴的精神气质和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这是一座看一眼就会被吸引、充满勃勃生机与阳刚之气的校园。

  经过长期积淀和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将已有文化资源和拟建文化设施整合建设“哈军工文化园”。哈军工时期的教学大楼以及挂有国家党、政、军领导视察地和共和国第一诞生地标志牌的历史景观区;“受命”群雕、陈赓院长铜像、邓世昌铜像、郑和铜像、郑成功铜像、徐寿铜像、济海湾等反映哈军工历史与海防特色的文化景观区;中国“十大名船”展与船舶博物馆、船海特色实验室、校园路名等体现船海特色与标识部分的船海特色区;筹建中的哈军工纪念馆,初步形成了“三区一馆”格局。

  2007年12月,哈军工文化园被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7月,成为首批22个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之一;2009年以来,被哈尔滨市列为每年“牵手逛新城”大型参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加强省内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军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校长刘志刚说:“漫步校园,你听到最多、体会最深的有两个词:忠诚和‘三海一核’。它们是这所大学文化中两个最具特征的表述,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风貌,更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办学宗旨,是工程大学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

  哈工程在传承中创新文化,在实践中培育文化,在人才培养中打造文化品牌,在育人环境建设中传播文化。蓝色的情感、蓝色的韵味,蓝色的牵挂,校园文化为这所学校描摹了一层蔚蓝。清晨,50多年来一直回荡在校园上空的军号声唤醒学子开始充实的新一天。路过镌刻着“大学至真,大工至善”的校训墙,走在这些承载了朴素的爱国情感与报国忠诚的大楼间,学生们说这让人不自觉地把步子迈得更加踏实,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充满希望的未来……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