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挠力河大桥全长增至1120米 环保理念贯穿始终
2012-01-14 11:25:1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狄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月14日讯 站在挠力河大桥上眺望,美丽浪漫的千鸟湖湿地风光让人心旷神怡。即使在寒冷的冬日里,小动物们已经迁徙、冬眠,但大桥上雕刻的一千只鸟儿造型的立柱围栏仍然与千鸟湖相依相偎、温情对视。这里有龙江大美的天然湿地,这里“镶嵌”着景观壮美的挠力河大桥,这里更讲述着桥与自然的和谐故事。

  从设计那天起,大桥建设者就坚守着一份承诺:将环保理念渗透在每个细节中,勾勒出一幅桥景相融的温馨画卷……

  为了湿地“绕个弯儿”

  2009年,挠力河大桥设计者们怀着一份小心翼翼的呵护之情踏上这片土地。挠力河大桥所在的三江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设计代表刘秀告诉记者,挠力河大桥的最佳设计路径本应该是一条直线,但那样将穿越湿地的重要部分。为了保护挠力河的蓝天碧水,经过现场踏勘和反复论证,线路一改再改,直线变成了曲线,设计路径多绕行了10公里,这样减少了对湿地的破坏,三江高速公路预算却增加了两个亿。

  通过水文计算,大桥全长原本只需要360米。但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湿地,设计者将一座大桥增至三座,全长也增至1120米,并增加了两道涵洞,枯水期作为生物廊道,有效地保护了挠力河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

  三江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副指挥刘松涛告诉记者,保护湿地就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只要有河道的地方,设计者们就以桥代路,每个人都不忍心伤害这里的一草一木。鸟儿仿佛知道了建设者们的关爱,在施工过程中,始终翱翔、徘徊在工地周围不肯离去,这也成了公路建设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环保理念贯穿始终

  因为是在湿地中建桥,环保的要求也就更高。怎样呵护好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让鸟儿们的故乡依然宁静、安详,成为建设者们面临的最大课题。

  刘松涛告诉记者,在挠力河湿地保护区路段软基处理上,指挥部全部采用水泥搅拌桩和天然砂砾垫层,保证地下水在路基下正常通过,有力地保护了湿地的生态环境。为了减少施工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钻孔桩施工用的泥浆池底部和边部,他们均用塑料布包裹,防止泥浆流入湿地。钻孔桩施工结束后,用罐车将泥浆池中的泥浆运走弃掉,避免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些许的污染。

  施工中,便桥的搭设也体现着环保理念。便桥位于水中,河水冲刷两侧的桥台路基,会对河水产生一定影响。建设者对便桥两侧的桥台路基进行草袋防护,防止河水冲刷造成水的污染。同时,为了防止杂物散落桥上,掉落河中,施工人员在便桥的下方安放了彩条布,定期对彩条布上的杂物进行清理,保证杂物不落入河中。

  便道的搭建也不含糊。在便道填筑之前,建设者们首先剥离地表腐殖土,堆放在迎水面一侧,这样既可以减少河水对便道路基的冲刷造成河水污染,还可在施工完毕后将腐殖土回填到便道上,保持与周围环境一致。

  一条条实实在在的环保措施,伴随施工始终;一个个充满爱心的细节,贯穿挠力河大桥前后。


 

  工程开始的时候,指挥部同有关专家成立了“三江湿地路基处理与环境保护研究”课题组,对湿地的水质、地表附着物、动物迁徙情况进行了抽样、采集、记录。工程结束后,课题组再次进行检测,基本上没受任何影响。刘松涛说,这项研究还会继续下去,通车后,大桥的设置时速为60公里,也是为了减少噪音污染,保护好这片天然美景。

  挥洒汗水克难关

  如今,建设者们为环保所做的努力已见成效,除了蓝天碧水之外,这里又多了一道新景观。行驶在挠力河大桥上,可以聆听欢悦的鸟鸣,观赏鸟儿蹁跹的舞姿,感受大自然释放的火热情怀。然而,游人眼中的美却给施工带来了最大的难题。

  令刘松涛至今难忘的是,刚开工测量线位的时候,他们是乘着小船进入施工场地的。他说,这里的地质情况多为9~11米的淤泥,老百姓俗称“漂筏子”,想进入只能靠小船。大家就是在船上完成了一系列的前期测量。

  冬天本应是北方建设项目的停工期,但指挥部却迎来了他们的“黄金施工期”。天气冷了,水冻住了,机械可以进入了,施工人员开始下钢管,筑岛修便道便桥。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挠力河大桥拉开了它的建设序幕。

  夏天,是湿地最美的季节,却也是施工人员最难熬的时期。指挥部桥梁B3标段总工孟庆宏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被蚊虫咬过多少个大包,但那种难受的感觉却记忆深刻。他告诉记者,夏天,湿地的蚊子特别多,种类也特别多,不管多热的天,大家都穿着长衣长裤,头上戴着能把脸遮盖住的蚊帽,但蚊子仍然能透过衣服叮咬。不仅如此,湿地因为独特的气候特征,非常潮湿。工程驻地的水泥地面上始终覆盖着一层水珠,被品永远是潮湿的,衣服怎么晾晒都不愿意干。

  艰苦的自然条件,大家还能忍受,但施工中的难题,更加考验着建设者。大桥建设有效工期不足12个月,在全省“三年决战”重点公路建设项目中开工最晚、建设工期最短。该项目所处的三江平原具有典型的沼泽化低湿平原地貌特征,沿线水田、沼泽湿地多,淤泥、腐植土、草炭土分布广,覆盖层厚、承载力低。同时,挠力河大桥处于湿地,建设者只能到70公里外的饶河县取土,筑路材料的采集十分困难。在困难面前,建设者们没有退缩,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这些难题一一化解,使大桥与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