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1月5日讯(记者 孙晓锐) 2010年10月13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哈尔滨市首次自行组织建设的第一座特大型跨江桥梁——松浦大桥正式通车。
松浦大桥工程南起道外区南勋街,北至松北区永胜路,全长4.027公里,主线桥梁长度3.45公里,由南引桥、跨江大桥和北引桥三部分组成。其中,主桥采用独塔斜拉桥,其结构为半漂浮双索面体系,主跨268米,边跨208米,主塔高160米,桥宽39.5米,双向八车道,两侧各设2米宽人行道,最大高峰小时机动车流量9800辆,桥梁设计荷载采用城市A级,桥下净空可满足松花江三级航道通行需要。工程概算投资16.47亿元。
|
建成后的松浦大桥,是目前松花江流域上工程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结构形式最新颖的越江通道。其108根斜拉索组成的主塔“倒扇形”双层索面,托起了主桥476米钢混叠合梁、主桥桥面系,以及跨江主桥车辆最大荷载在内的总计3万吨的重量;其268米的主桥主跨,跻身我国大跨度独塔斜拉桥中第八位;其160.221米高主塔,构成了哈尔滨市新的地标性景观。
据时任大桥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省工程结构专家吴向阳介绍,作为一种拉索体系,斜拉桥比梁式桥的跨越能力更大。而斜拉桥以其造型优美、功效实用闻名于世,是目前世界上大跨度桥梁的最主要桥型。松浦大桥设计方案选择独塔斜拉桥桥型可以提供较自由的通航净宽,避免对水上船舶通行带来影响。
松浦大桥工程动工之初,为把大桥打造成为国内同类桥梁中质量最优、工期最短、工程造价最低的精品工程,工程技术人员相继克服了作业地域条件复杂、工艺流程多样、有效作业时间短、交叉点多,以及受汛期和冬季、雨季影响大等困难,在工程设计、施工规模和技术工法等方面刷新7项全省和全国记录,成功应用了十余项国内领先技术,解决攻克近百个建设难题,为北方高寒地区建设超大型跨江桥梁做出积极的实践性探索。其中,创我省桥梁施工五项第一:
——主塔超长桩基施工(深入水下95米、变径2.5-2.0米)圆满顺利完成,25根桩基一次性检验合格,刷新了我省大口径、变截面、超长桩施工新记录。
——在室外零下28℃的气温条件下,一次性成功完成主塔水下6.5米深、体量达2400立方米的封底混凝土浇筑施工,保证了主塔承台的顺利施工。
——开展课题攻关,保证了主塔承台5200立方米混凝土在室外零下10℃的气温条件下一次性成功浇注,解决了大体积砼水化热造成砼开裂问题,确保了砼浇筑质量。
——江中滩岛连续箱梁首次采用移动模架造桥机,解决了沙土支架不稳定和施工速度慢问题。目前已顺利完成4孔梁的施工,为我省桥梁上部梁在软土地基施工做出积极探索。
——首次在工程实体桩上应用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自平衡法桩基检测技术,有效解决了大口径、大承载力工程桩基检测难、投资高的问题。
此外,大桥的建设者们采取冬季不间断连续施工等方式,全面提升了工程建设速度,原定3年的工期,仅用2年半的时间提前建成通车。
松浦大桥的建成通车,为城市东部地区增添了一座重要的过江交通枢纽通道,使其南北越江通行时间缩短到10分钟,不仅有效缓解了松花江两岸现有过江交通压力,而且使城市路网进一步与哈大、哈依、哈绥公路紧密衔接。
54路公交车队队长于伯林介绍说,以前54路公交车从松浦镇走公路大桥过江至少1个半小时。现在公交车从松浦镇走松浦大桥到道外二十道街最多只用10分钟。
一桥飞架,助两岸跨越发展;中兴工程,促城市加快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