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变化”中的惠民深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2012-01-18 10:09:41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张焱 陈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18日讯 于无声处见深情,仔细阅读《政府工作报告》,政府惠民之心、之力让人倍感温暖,希望满怀。

  未来五年,民生问题被置于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人均收入五年翻一番、住房人均面积15平方米……一组民生明细更是政府民生情怀的具体体现。

  卫生、教育、就业、保险等涉及的民生范围之广、内容之细,让每一个群体都能在报告中找到自己的利益所在。

  “位置”之变折射政府务实作风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翻开《政府工作报告》,杨杰代表欣喜地发现,“民生”被写在了未来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她说,很显然,政府想切实解决老百姓关注的大事、要事、急事、难事,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努力想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方便更满意更幸福。相信,未来五年一定是惠民力度最大的五年。

  水、电、气、热等管线虽然是埋在地下的民生工程,但报告把“地下民生”放在与“地上民生”同样重要的位置———“改造老旧管网276公里,开展地下管线隐患排查整改,确保安全运行。”话语不长,但让从事多年城管工作的曲维嵩代表感触良多。他说,哈市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供热、供水、排水、供气等部分埋在地下的管线超期服役,每到严寒期,管线频频爆裂,给市民正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着力解决“看不见”的民生问题,政府务实之风可圈可点。

  收入“提速”凸显改善民生迫切之情

  《政府工作报告》庄严承诺:“力争到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分别达到4万元和2万元左右,比2011年翻一番,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5%左右。”

  哈市“十二五”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按照这个标准,城乡居民收入需要六年时间才能翻一番。时隔一年,政府自加压力,将标准调高,力争五年之后实现翻番目标,凸显了政府改善民生的迫切之情。

  田岚委员说,确定五年收入倍增的目标,政府确实下了很大决心。实现这一目标,要依靠三个方面支撑:一是旅游业,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未来五年,哈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业将成为年收入约千亿元的支柱性产业。二是物流业,随着华南城、国际农业博览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全市物流产业将有很大发展,将为增加市民收入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松北科技创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等新城区建设能够提供很多就业岗位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针对报告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提到的一系列数字,万利民委员这样解读:目前,哈市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困难群众还有十余万户。力争到2016年,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2万套,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政府的这一承诺有如雪中送炭,点亮了住房困难家庭的希望之火。

  指向精准力求回应每一个群体诉求

  “政府与百姓之间心有灵犀,看病、上学、就业、保障、社会救助等百姓最关注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解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流动人口,每一个群体诉求都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回应。”冯锋委员这样评价。

  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哈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实现城乡全覆盖。城区和县镇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标准化,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5%。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城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大投入力度,文化体育设施遍布城乡社区。

  冯锋说,公共服务一直是政府财力重点支持的领域。2011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与传媒、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城市公交、公共安全等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支出达360.9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4.8%。

  2012年,哈市将继续提高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持续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冯锋说,有掷地有声的承诺,有政府财力的倾斜,也有具体可行的措施,每一位代表、委员都对“社会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