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2月29日讯 2月26日,在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局前进农场金三江粮油工贸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内,原粮正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进入烘干塔,车间内从生产线上灌装完成的一袋袋珍珠米被码放整齐,运往成品库等候在铁路专用线装车发运。厂长王玉勇告诉记者:“今天装车发往上海和唐山的大米共498吨。”
公司总经理王庆武介绍,去年,公司投资160万元更新设备,生产能力由7万吨增加到12万吨。秋后,30名工人24小时开工,到目前已加工水稻11万吨。农场工业科长说,前进农场稻米加工企业大小加在一起有20多家。据建三江管局经委主任孙长友介绍,近几年来,有一批大型水稻精深加工企业“扎堆”落户建三江,全管局稻米加工企业达150多家,形成了400万吨加工能力的产业集群。近5年里,稻米加工产业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3.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8亿元,增加就业岗位1.2万多个。
建三江管局党委书记陶喜军告诉记者:“建三江工业的后劲来自于农业的基础,得益于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和均质化。”2006年,建三江管局通过“以稻治涝”,优化种植结构,水稻种植面积503.7万亩,水稻单产1118斤,这一年,建三江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绿色米都”。2011年,建三江1100万亩耕地中水稻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950万亩,单产达1278斤,水稻产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绿色米都”名至实归。
省农垦总局农业局局长马德全感慨地说:“通过农艺与农机配套,良种与良法结合,建三江人把水稻种到了极致,是北大荒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突出代表。”这几年里,建三江管理局引进并运用了航天育种生物技术,3S、4G物联网技术、信息化集成技术;建起一千公里科技示范带、16个农业科技园区;推广了钵育摆栽、测土配方施肥、叶龄诊断管理、精准变量水肥一体化等20多项新技术;通过工厂化智能化集中浸种催芽,在全国率先实现100%统一供应芽种,并辐射富锦、同江、饶河、抚远等周边市县,形成了水稻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智能化监控、集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等“六化”生产模式。2011年,建三江农业科技园区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目前,全局农机总动力已达135万千瓦,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98%,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
建三江管理局率先在全国农业企业中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2010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建三江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专家认证。
目前,建三江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年可提供水稻原料650多万吨,极大催生了农垦工业化快速发展,目前全局已经建成建三江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农垦总局级工业园区3个,有3家稻米加工企业晋升为省级龙头企业,有9家稻米加工企业晋升为农垦总局级龙头企业。2011年,全局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亿多元。
今年,管理局规划实施了三年强工攻坚战,聘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编制《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三江开发区园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了“水稻加工链条齐全、主副产品全量转化”的“两全”发展目标,旨在把稻米“吃干榨净”,实现企业和职工效益最大化。
今年春节刚过,计划投资近亿元的洪河农场、前锋农场铁路专用线项目工程开始进入紧张的备料施工阶段。辽宁伍峰米业集团30万吨精深加工米糠油、发电综合项目已建成投产,中粮集团投资2亿元建设的30万吨大米精深加工项目等20个工业重点项目纷纷落地,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18.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