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北京3月8日讯 (记者 曹曦) “中央一号文件主旋律的农业科技改革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随着一号文件的定调,2012年将成为农业科技改革年,而现代农业发展更是热切呼唤科技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海伦市长发乡长丰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作为来自基层的农民代表,李忠军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三农”,而科技创新又是他建议中的重点内容。他说,在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阶段性任务下,推进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李忠军代表就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相关问题带来了四点建议。一是种子问题。在玉米种子上要实行严格的控制,科学引导农民改善种植结构,大力开展科技支农活动,让农民知道种植国内优良品种的长期利益。同时要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站,真正发挥科技服务站的作用,在经费保障及机构设置上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农业科技人员献身基层,为农民农业生产服务。要研究切实可行的补贴制度或控制体系,对优良种子实行鼓励补贴机制,发展自主种子产业或研发自主转基因品牌,防止国外转基因种子进入中国市场。
二是肥料问题。要建立科研机构领先、龙头企业产品达标、基地有机利用普及的绿色有机农肥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有机肥生产产业体系;要研究传统化肥农药产业逐步退出机制和严格监管机制,打击各类扰乱市场的行为,由工商、质检执法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和治理措施,充分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严防坑农、害农的行为,不能因肥料问题造成农民辛苦一年的劳作化成泡影;要加大科研及规模生产项目的投入,研发以天然物质为原料、高效节能、无污染、无残留、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新型肥料、新型农药等绿色农业生产资料。
三是发展方式问题。要积极培育高科技、大规模、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引领中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要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绿色食品发展联合体,开展农业订单活动,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把真正的绿色农产品推向市场,开发享誉世界的绿色食品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力增长。
四是体系建设问题。要加快标准、认证程序和相关法则与国际接轨,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要加强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认证体系、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从源头上保证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定期对基地的大气、土壤、水质等指标进行检测,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形成布局合理、专业齐全、运行严格的检验检测网络,真正树立食品安全认证机构权威,把绿色农业推向国际市场。
在这一年,中央财政的支出无疑将会向农业科技领域倾斜。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还需要推行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钱用到“刀刃”上。李忠军说,率先在产粮大省大县以及粮食主产区推行功能分区策略,建立与农副产品生产相适应的干部评价体系,建立工贸发达地区反哺农业地区的财政运转机制,使粮食主产区干部和农民都能够专心于农业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及高效农业上发挥作用,使国家财力与地方财力形成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合力。政府和金融部门对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应予以财政扶持、信贷支持,设立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基金,出台税收减免、产业保险等优惠政策和措施,推进绿色农业向纵深发展,最终为农民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