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北京3月9日讯 (记者 曹曦) “稳中求进”成为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调,也是代表们会上会下的高频率词汇。“对黑龙江落实稳中求进这个主基调的个人看法,就是要把高位求进、加快发展仍然作为黑龙江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咬定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十大重点产业’等战略目标不放松,一以贯之地抓下去,走好龙江自己的发展之路。”全国人大代表、七台河市委书记张宪军的观点更有代表性、突出性。
“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度凝练的一句话,给来自黑龙江的代表们打了一只强心剂。“黑龙江的发展态势很好,但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适当支持,还需要拉一把,推一下。”张宪军代表建议国家增加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资金补助。他说,煤矿棚户区改造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深受群众拥护。七台河市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核定的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占地面积2291公顷,建筑面积391万平方米,居民户数5.4万,人口18.9万,工程概算总投资64亿元。其中国家、省补助资金12.69亿元,目前到位4.8亿元。工程已完成投资20亿元,竣工面积105万平方米,在建155万平方米,还有131万平方米即将开工建设。按照现行政策,中央只投资补助小区配套公建和基础设施的50%,对居民住宅没有补助,加上建材和用工涨价,地方配套资金难度非常大。七台河市完成全部改造工程,总投资约需80亿元,扣除国家和省补贴、政策减免和居民出资,地方政府需投资近50多亿元,而全市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有20.4亿元,很难承担。同时,七台河市的煤矿棚户区还存在一个特殊的困难,就是煤矿棚户区全部位于采煤沉陷区,拆除棚户区腾空的土地几乎没有收益,所有棚改工程都要异地新建,征地拆迁增加费用约10亿元。“恳请国家根据七台河市的实际困难,增加资金补助额度,我们也将尽最大努力筹集资金,尽快让棚户区居民住上新房。”张宪军说得很诚恳,也很期待。
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市委书记,如何加快经济转型一直是张宪军牵挂、思考的问题。他说,加快经济转型是关系资源型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关系到百姓生存的饭碗。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支持力度,特别是2009年七台河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以来,已累计得到国家5.59亿元转移支付和442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七台河充分利用这笔资金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转型产业园区、扶持转型项目、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非煤产业占全市经济比重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城市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干部群众也从心里往外由衷地感谢党和国家的支持政策。资源型城市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一般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七台河市目前资源型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87%,以每年非煤产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计算,20年才能与煤炭产业持平。建议国家保持这个好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在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扶持、转型园区建设、非煤项目摆放、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支持力度,推动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名矿工的背后是千丝万缕的亲情,井下的一个人,井上的几颗心,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如何确保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常常让张宪军睡不好觉。他说,黑龙江省四个煤炭城市中有地方煤矿676处,年产原煤3000万吨,占全省原煤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地方煤矿绝大多数以开采国有大矿不能利用的边角资源为主,加上建矿以来没有得到国家投入,井型规模普遍较小,矿井标准化水平明显低于国有大矿,安全生产条件也有较大差距。但这些地方煤矿多年来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安置群众就业、缴纳税收、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与国有大矿发挥着同样的作用。他建议,国家对产业政策允许保留的地方煤矿,在应急救援装备储备、现代安全技措投入、瓦斯和水害治理、重大隐患整改、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和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应给予地方煤矿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地方煤矿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