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农垦绥化管理局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示范区
2012-04-13 17:50:26 来源:东北网  作者:侯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3日讯(记者 侯巍)农垦绥化管理局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全面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事业共兴、责任共担”的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切实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快速发展,开创了场县共建核心示范区的新局面。

  建场县一体的党组织覆盖机制

  绥化管理局按照“组织设置全覆盖、组织领导区域化、组织管理双重性”的思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区域联建、产业联结、流动联管等党组织组建模式,建立起覆盖城乡、形态稳定、机制开放的党组织体系。

  设立区域联建型党组织。积极推进农场与乡镇、农场与企业、管理区与村等区域联建型党组织模式。绥棱农场党委将四海店林场、粮库、银行等六家在农场区域内居住的96名党员吸纳到共建党组织中,成立共建党支部1个、党员联络活动小组6个,形成了共谋发展、力促和谐的整体合力。

  设立产业联结型党组织。推行“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支部”等产业联结型党组织模式。绥棱、海伦、红光等农场发挥浆果、有机蔬菜、有机粮豆种植等特色产业优势,与周边乡村、林场建立产业联结型结对共建党支部。

  设立流动联管型党组织。根据流动党员分布的区域和特点,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地建立流动党组织,对流动党员进行岗位、动态管理和监督。

  建立场县一体的互帮互助机制

  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重要目标取向,就是推进城乡党建资源的有效整合、综合运用,建立以场(县)带乡(区)、以区带村的场县(乡)党建互帮互助机制,实现场县(乡)党建资源双向流动。

  推进党建载体资源共享。在全局总结推广了绥棱农场党委与四海店镇党委的“四个一”做法(即党建工作一起规划、组织活动一起开展、活动场所一起使用、区域党员一起管理)和铁力农场党员与当地农民组建结对共建党员互助协作体的经验。在合作共建党组织的带领下,全局已成立合作共建“党员互助协作体”156个,党员服务区25个,带动了地方种养业的发展,年可为场县职工农民增收1100多万元。通过双服承诺制、设岗定责、党员责任区、结对帮扶等一系列党建载体活动,为场县(乡)党组织和党员提供了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实现了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载体共创、成果共享。

  建立场县(乡)一体发展的促进机制

  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通过统筹城乡党建资源,形成城乡党建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产业拉动。近年来,场县(乡)发挥区域内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拉动了职工农民持续增收。和平牧场吸引大庆市政府和企业资金5亿余元投资,促进了牧场经济长足发展。绥棱农场通过合作共建,带动了浆果、蔬菜、旅游等产业发展,同时每年吸引周边农民工3.5万余人,拉动务工农民增收240余万元。管局所属北大荒冰雪、奥格、仁健等公司通过共建,既解决了原料问题,又带动了垦地双方蔬菜、月苋草、水飞蓟等特色种植的发展,达到了企业增效、职工农民增收的多赢。

  促进现代化大农业带动。绥化管理局以共建党组织服务中心为带动,每年到周边跨区作业达400万亩以上。2010年实现了对伊春市嘉荫县百万亩耕地的整县带耕;在绥化市境内投资3.6亿元组建10个农机合作社,总动力达到7万千瓦,可带动粮食增收2亿斤,有力地推动了绥化区域现代农业建设。红光农场还组建了党员农机服务组,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局场两级涉农部门在党组织和党员服务中心的带领下,积极为地方提供技术服务。目前,已累计培训地方农民2万余人,提供农技服务1600余次,每年向周边销售良种12000多吨。

  建立场县(乡)一体的长效机制

  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席活动,形成了经验相互交流,做法相互借鉴,问题共同解决,难点共同探讨,成果共同分享的良性互动局面;建立了考核激励机制,以双向交流、双重管理、互学互评的运行模式开展一体化工作的检查考评。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