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鸭山城区俯瞰。
坚持以城镇化建设试点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和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为抓手,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加快构建大中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统筹协调发展的龙江现代化城镇体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摘自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报告
黑龙江日报4月23日讯 近年来,双鸭山市始终坚持赶超跨越,着力强招商、抓项目、扩总量,经济发展实现全面提速;始终坚持转型发展,着力壮产业、优结构、增活力,发展内生动力日趋强劲;始终坚持创优环境,着力拓空间、强生态、抓建设,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办实事、惠民生、促和谐,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走上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合实际的更好更快发展新路径,探索出“双鸭山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高速增长、综合实力连续跃升、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基础建设投入空前、城乡面貌变化巨大、城市形象大幅提升;社会总体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切实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双鸭山市以打造“五区一城”为目标,以“八个重点抓”为支撑,依托优势,深挖潜力,创新突破,提前和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并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8年保持高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了由全省后排向第一梯队的迈进,按照市地综合实力14项评价指标测算,双鸭山市进入全省第一梯队的目标基本实现,先后被评为第三届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最具创新力十佳城市、中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全国第三批资源型转型重点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成为龙江东部地区经济最活跃城市。
资源转换产业转优发展转型
似乎不经意间,双鸭山市这个资源型城市已实现由旧换新,从弱变强。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02.3亿元,是2006年的2.9倍,年均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2.9亿元,是2006年的3.9倍,年均增长3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9亿元,比2006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2.9%。这个市加速调整产业结构,产生巨大能量。
全市累计新上千万元以上项目53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8个,完成投资488亿元。特别是建龙200万吨钢铁等大项目的竣工投产,国网能源煤电化等项目的开工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资源转换、产业转优和发展转型,主导产业实现了由“一煤独大”向煤炭、电力、钢铁、煤化工、农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新建材“七大产业”支撑的战略性调整。非煤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43.2%提高到55%。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5.5%。
抢抓政策机遇争项目,依托资源禀赋引项目,立足重点企业生项目。近五年来,双鸭山全市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8.5亿元。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已成为双鸭山经济发展腾飞的“助推器”。
创新思路突破瓶颈天地宽
创新思路推动转型。市委、市政府大力发扬一届接着一届干、一本经念到底、一件事抓到头的“火炬”精神,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确立了建设生态、平安、富裕、和谐双鸭山的“八字”理念,构筑了打造煤电化基地核心区、钢铁产业重点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对俄绿色食品加工贸易区、北大荒风光旅游区和山水生态城“五区一城”的转型发展框架,念起“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延伸产业、加快转型、改善民生”的城市转型“二十四字经”,实施发展抓项目、工业抓园区、农业抓示范、三产抓市场、城建抓功能、安全抓防范、干部抓作风和社会抓和谐的“八个重点抓”,滚动推进新农村“三项重点工程”和“创森引领、四城同建”等一系列转型发展新思路和新做法。把推进经济转型作为跨越发展的核心动力,以调整结构为主线,推进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和产业多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抓实农业夯实基础,做大工业强化支撑,发展三产增强后劲。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实力增强;投资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基础支撑更加有力,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优化城市环境增强竞争力
改变城市环境,打造硬环境发展平台,提升城乡发展承载能力,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五年来,城市建设累计投资47.5亿元,是前五年的8.3倍。城区改造力度加大,建设和改造国道、省道、通乡通村公路、城区道路352条,总里程1834公里,分别是前五年的2.3倍和1.6倍。安邦河治理、行政审批中心、社会福利中心、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以及“三供两治”、广场公园等一大批基础设施相继启用。西环路新建、东环路拓宽和体育广场改造等一批重点新建工程正在加快启动和推进。
坚持“农业抓示范”,把打造样板、典型引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重点推进8个小城镇建设、12个城中村和12个示范村改造;在全省率先推进了以整合城乡建设资源、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为目标的“时代新城”建设项目,可搬迁农户1.2万户,吸引5万农民进入城镇,拉动城镇人口增长6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所有建制村通村公路硬化,村村建设标准化活动室、农村饮水安全基本实现,获得了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市称号。
坚持“城林相拥、林水相依、生态和谐、宜于人居”理念,在全省率先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累计完成植树造林74.5万亩,是前五年的2.9倍,森林覆盖率由37.9%提高到39.7%,建成区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化面积均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标准,四个县全部进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