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齐齐哈尔5月10日讯 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粮食总产力争达到230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8730元,分别增长6.9%和13%的目标。要实现这两大目标,让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春耕生产至关重要。
自春耕生产的“集结号”吹响以来,春耕高潮已经在各地迅速掀起。目前,全市完成大田播种面积2640.8万亩,5月10日基本上可以完成大田播种;各地正在加快水田泡田整地进度,并陆续进入水田插秧阶段。
从去年少有的严重秋旱延续至今,干旱已经成为了我市春耕生产面前最大的拦路虎。据最新测墒,全市各地墒情分布差异较大,大部分地区耕层的土壤墒情低于常年,浅表层处于重旱状态,耕层处于干旱状态,岗地旱情尤为明显。另外,由于今年春脖子长,前期降水少、气温偏低,回暖期间气温变化幅度大,大风天气多,加重表层土壤跑墒,使旱情进一步发展,一次播种保全苗将很有难度。
今年全市玉米“坐滤水种”将达到1400万亩以上。我市一直把“坐滤水种”作为一项重要措施紧紧抓在手上,本着“有墒坐丰产水,无墒坐救命水”的原则,引导农民增加坐滤水种植面积,确保出全苗、出壮苗。龙江县是全省的产粮大县,也是典型的干旱区,抗旱一直是龙江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去年秋季以来,龙江全县降水量严重不足,也导致了耕地土壤底墒差,玉米抗旱“坐滤水种”技术在龙江农民中全面推行,玉米全部实现了“坐滤水种”,不仅让农民种上地,还实现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让农民种上地,更要让农民种好地。农业科技、大型农机、水利护航,必不可少。今年春耕中,我市重点强化了农业科技支撑,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引导农民使用高产、优质、耐旱的品种,适地适种,杜绝了越区种植,玉米、大豆实行了种子包衣,使用了抗旱剂、保水剂,也发挥了药剂包衣的抗旱防虫保苗作用。针对今春土壤墒情不足的实际,我市农技部门指导农民科学调整肥料品种,大力推广了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增加低浓度化肥、缓释肥和有机肥施用面积,防止化肥用量过大造成烧根烧芽,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科学施肥抗旱。大力推广了玉米覆膜、膜下滴灌、大垄通透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大豆90厘米大垄密植、行间覆膜、垄三栽培等技术。
拜泉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了120万亩,而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技术,相对减少15%的化肥用量,每亩就可节本增收35元以上。在拜泉县龙泉镇群富村的种植地块,每台停靠在路边的机车上,都有省级区域配肥站生产的测土配方专用肥,证明了农民们对测土配方肥的认可,测土施肥省钱又有效,避免了以往农民只凭经验的错误施肥。
组织化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特别是大农机合作社仍一如既往地给力。我市充分利用了现有的160个现代农机合作社,发挥大机械播种质量高、速度快的优势,通过合理的安排调度机械力量,提高了作业量,缩短了播期。机械播种可以镇压保墒,力保全苗,也能确保各种作物都种在最佳丰产期。
在依安县先锋乡先锋村,数台大型多功能点播机在规模经营地块进行播种作业,为了确保农民种上地、种好地,先锋乡每天出动抗旱车辆1850台,抗旱人数3680人,日播种面积1.8万亩。而针对今春气温低、土壤商情差的严峻形势,依安县集中了所有人力和机械力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了农民春播的积极性。目前,依安县的各类农业机械现正在昼夜播种,歇人不歇机,进行全天候作业。
今年全市节水灌溉总面积将达到540万亩。而作为“节水增粮行动”在我省西部旱作区的主战场,我市各项目实施县(市)区加快了以大型喷灌为重点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不断加快设备安装和电力工程配套,确保大型节水灌溉项目在春耕生产中发挥作用。
为让惠农工程见效,年初以来,克山县就“节水增粮行动”多次召开了由水利、土地、林业等相关部门的会议,并成立了“节水增粮工程建设指挥部”,开始与时间赛跑。以前克山的马铃薯产量在一吨左右,但随着38套大型喷灌设备“着陆”,马铃薯的亩产量可增产近1.2吨,旱作区里克山农民所期望的改变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