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绥化
搜 索
绥化筑牢安全优质绿色“大粮仓” 粮食总产冲击350亿斤
2012-05-10 10:47:4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伟东 张强 高学冬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5月10日讯 千里沃野上,大马力精密播种机轰鸣驰骋;现代化硬质水田灌渠里,水流滚滚;万亩大方稻田内,机动水稻插秧机播下滴翠秧苗……

  一年之计在于春,按照省委提出的“绥化市要在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绥化市主动承担起在平原地区率先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重任。紧紧围绕提升粮食产能、加快农机装备建设、扩大合作规模经营、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千公里科技示范带”等组织春耕生产,把作物全部播在了丰产期,将向粮食总产350亿斤大关发起冲击,进一步筑牢黑土地安全优质绿色“大粮仓”。

  作为全省的粮食主产区,绥化市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2011年全市粮食产量305.8亿斤,比上年增产36.7亿斤,用占全省1/7耕地面积,生产出1/4以上粮食产量。今年年初以来,该市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按照增玉米、上水稻、压大豆的原则,粮食作物计划播种面积2687万亩,较上年增加5万亩。同时,借鉴农垦先进的玉米栽培技术,大力推行玉米大垄栽培模式,合理增加种植密度,亩增密度400—500株以上,有效增加玉米产量。为确保这种模式及时推行,当地去年秋整地时就已起大垄76万亩。积极推行水稻智能催芽和工厂化育秧。目前全市已建成19处水稻催芽基地,落实催芽种子2275吨,育苗830万平方米,可覆盖118.6万亩水田,占全市水田面积的25.6%。针对严峻的旱情,绥化市积极组织各地增打抗旱机电井,扎实推进“节水增粮行动”。今年计划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8.9万亩,其中大型喷灌37.6万亩。积极推广坐(滤)水种,共储备蓄水、运水设施2.1万多台套,改装滤水机械1万多台套。其中,海伦市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把全市3.5万台四轮车和4000个水罐统一编成若干小分队,大面积推广坐(滤)水种。绥化市还及早制定计划,对江河、水库的水合理调度,在水田区提前拦蓄桃花水,在旱田区大力推广井旁挖坑覆膜蓄水。

  为切实发挥大型农机具的作用,绥化市早在去年冬季就组织开展了农机培训活动,培训人员达5.36万人。同时聘请农机具生产厂家的专家技术人员到各县市讲课和现场指导,现已对338名农机人员进行了培训和实地演练。

  这个市把加快农机装备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重要关节点,全力组织推进。去年以来已投入农机化建设资金11.6亿元,新组建千万元农机合作社56个,使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了105个。今年又申请了103个,现正在接受省里验收,全部建成后将实现每个旱田乡镇都有一个千万元农机合作社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市水稻机插秧率占79.26%,三大作物机收率占49.6%,农机综合机械化率为85.6%。

  去年以来,绥化市在境内8条主要公路沿线建起了长达1500多公里的科技示范带,以此为平台重点建设了193个科技示范园区,重点推进100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核心区、1000万亩辐射区和800万亩带动区建设,形成了“三区”联动、点线面一体化的示范带动格局,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新品种试验示范、发展特色经济作物、高效设施蔬菜、高科技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新农村建设展示、现代农机合作社创建等活动,使园区内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得到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其中,在干旱地区示范园区全部实施旱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卷盘式喷灌、管道移动式喷灌等多种节水灌溉模式;在水田示范园区建立智能化育秧基地,实行集中浸种催芽、大力推广超早钵育,大棚育秧、水田浅湿节水灌溉等技术。示范带上三大作物规模化生产面积占示范区耕地面积的60%。

  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为前提,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切实提高耕作标准和集约效益。到目前,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650万亩,占旱田总面积28%以上。今年每个县(市、区)计划整村推进规模经营土地在2个村以上,培育1个规模经营较大的乡镇。同时,通过推进与农垦绥化管理局开展场县共建,加强场县多方合作,保证每个县(市、区)场县共建1处规模经营面积5000亩以上的园区。此外,积极创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扶持发展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鼓励支持各类种养、加工、流通等专业合作社发展,今年每个乡(镇)新组建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以上,全市新建300个以上,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3031个。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