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红毯之上,最炫哈洽风——第23届哈洽会回眸
2012-06-19 21:37:15 来源:东北网  作者:印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15日,第二十三届哈洽会正式开馆迎客,中外客商通过红地毯。东北网记者孙晓锐摄

  东北网6月19日讯(记者 印蕾)6月15日,哈尔滨国际会议展览体育中心,锣鼓喧天、商贾云集。广场上,百米红毯通向第23届哈洽会展馆。这一天,哈洽会正式开馆迎客。

  6月19日,第23届哈洽会完美谢幕。五天时间里,红毯之上,哈洽舞台,精彩无限。


中外客商踊跃洽谈。东北网记者印蕾摄

  龙狮舞动,这样的节奏最摇摆

  自1990年创办至今,哈洽会始终坚持“突出俄罗斯、面向东北亚、辐射全世界、服务全中国”的定位和特色,不断开拓创新,从小到大,从初创走向成熟,从区域走向世界,已经发展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盛会,中俄及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今年适逢龙年,也是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更快的一年。第二十三届哈洽会开馆仪式将具有千年传统的舞龙与画龙点睛相结合,主题为“龙年兴旺,争当龙头”。省长王宪魁与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走上红毯,为两条中国龙提笔点睛,顿时双龙起舞,彩花绽放。   

  五天时间里,红毯之上,走过了8713名参会参展的境外客商,132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及境外大企业纷至沓来。本次展会展览总面积12.8万平方米,国际标准展位3000个,其中国外参展展位800个,比上届增长近一倍。首次引入可口可乐、东风日产、中国人寿、龙江银行等9大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展会期间,有10多个国家、1500多项最新科技成果参展交流。举办商务对接、洽谈推介、会议论坛等92项活动。


 

  俄罗斯入世,这块“蛋糕”很诱人

  作为哈洽最早的伙伴,俄罗斯客商是这条红毯上的常客。

  2012年的到来,走过二十余载辉煌历程的哈洽关注的是老朋友身上的新机遇。在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开发与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亚地区合作,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中俄旅游年和俄远东地区将举办APEC峰会的大背景下,本届哈洽会重点突出贸易和投资新的机遇,举办多层次、多元化的贸易和投资促进活动,利用哈洽平台,针对产业链的对接,寻找新的市场点和增长点,寻找新的贸易和投资机遇。

  俄罗斯商务日,俄方参会参展州区达到73个,经贸团组达到85个,俄罗斯参会客商3234人,均创历史最高纪录。龙•港•澳•台及俄罗斯经贸合作洽谈会,让“五方合作”熠熠生辉,为实现多方共赢搭建平台。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三市建立“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城市合作联盟”,对俄合作上演“飞地经济”。


推介论坛活动丰富多彩。东北网记者印蕾摄

  机遇梦想,这个舞台让人留恋

  延伸的红毯,开放的平台。

  哈洽会海外学人专题洽谈会上,来自17个国家的60余位“海归”,共推介近90个高端项目。对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个推介科研成果的平台,这里有大量的机遇和梦想——此前,很多“海归”通过这个平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中国—拉美加勒比商务机遇推介会”上,来自拉美加勒比地区的厄瓜多尔、秘鲁、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和格林纳达的国家代表,将等待开垦的农田、矿产、能源递呈在各国客商面前。热情的拉美,借助哈洽平台,让更多的人发现太平洋另一端的“新大陆”。

  在全球经济放缓、欧债危机升级的大背景下,欧盟-中国(黑龙江2012)投资经贸洽谈会也在哈洽会期间闪亮登场。欧盟企业联合会首次组织100余家企业到我省开展经贸交流合作,并与我省200多家企业就黑龙江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十大重点产业”等新兴产业项目洽谈对接和实地考察,规模和层次均创历史之最。


哈洽平台商机无限,合作项目硕果累累。东北网记者孙晓锐摄

  延伸的红毯,沉甸甸的收获。

  “八大经济区”潜能有序释放, “十大产业”项目建设发力升级。哈洽会经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 140项经贸合作项目成功签约,签约总额折合人民币1003.09亿元。签约成果,集中反映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项目建设,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根本任务和全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战略规划,立足于龙江优良的自然禀赋条件、丰富的战略性资源、特有的科技创新要素,发挥比较优势、营造后发优势、提升竞争优势,突出低碳、绿色、人本、品牌、高效、国际化的发展理念。

  创新办展新哈洽,精耕细作求实效。截止6月19日上午,本届哈洽会共有21个交易团组与48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各类涉外合同137.6亿美元;签订国内贸易、国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总额2636.8亿元人民币。国际人才智力交流合作共签订引智项目48项,涉及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韩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

  延伸的红毯,见证收获,托起梦想。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邵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