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艰难困苦终不悔逆境而上战瘟神 追记沈荣显院士
2012-07-10 09:49:47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晓鹏 印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沈荣显院士生前工作照。图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

  东北网7月10日讯 (张晓鹏 记者 印蕾)他用攻克慢病毒疫苗的伟大力量,在我国兽医界科学研究的历史上竖起一座丰碑;他用累累的科研硕果,让世界读懂了中国人的骄傲。

  他是我国兽医科学界仅有的几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之一、著名动物病毒及免疫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一级研究员沈荣显。

  2012年6月30日凌晨,沈老先生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9岁。

  斯者已逝,功绩永存。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中,他和他的同事攻克了牛瘟、马传贫等一道道世界难题,在一次次与病毒面对面的较量与搏杀中吸引着世界关注的目光。

  向牛瘟宣战,没有送不走的瘟神

  沈荣显1923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幼年家庭贫困,父亲紧衣缩食让沈荣显上学。

沈荣显院士生前工作照。图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

  1942年,沈荣显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奉天(今沈阳)农业大学兽医系。1948年东北解放后,他来到设在哈尔滨的东北农业部家畜防疫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前身)工作,从此与动物和动物病毒结下不解之缘。

  沈荣显一到防疫所,就接受了研制牛瘟疫苗、保护耕牛、保证生产、支援解放战争的任务。当时,东北农村牛瘟肆虐,大批耕牛接连死亡,西部蒙古牛和本地黄牛发病后死亡率达50%,东部朝鲜牛病牛死亡率几乎达100%,疫情严重,四处告急。

  在一间18平方米的小屋里,靠着几支注射器、手工乳钵器和简单的显微镜,沈荣显和同伴一起开始探索提高疫苗产量的新途径,向牛瘟宣战。

  他们把兔毒注入小牛身上,再把牛的脾脏、淋巴研磨制成疫苗,用一头小牛可以生产注射2.5万头牛的疫苗。1949年,牛体反应苗制成了。1951年,又研制成功了山羊化兔化牛瘟疫苗,到1953年,这场席卷东北华北的牛瘟终于被消灭了。

  1953年3月,沈荣显受农业部派遣,带着新研制的疫苗,登上了青藏高原。三年里,他们像一支扫敌劲旅,几十万头牦牛被注射了疫苗,并在西藏、青海等牧区大面积推广。至此,我国彻底消灭了牛瘟,这是我国兽医史上的一项重大业绩。


 

  1997年,巴基斯坦暴发大规模牛瘟,死亡10多万头牛,而相邻的我国西藏、新疆边境安然无恙。这种猖獗流行的传染病从消灭至今50多年仍未复发,是历史上的奇迹。据农业部估算,50年间该疫苗为我国减少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沈荣显院士所获奖项。图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

  在青藏高原的几年中,沈荣显和同事们风餐露宿,加之强烈的高原反应,常常使他晕倒。藏民冒险为他划船背药,并总是端出最好的奶茶款待他。无论在哪里,只要是“共产党的门巴(藏语医生)”来了,便畅通无阻。沈荣显知道,自己是个“门巴”,但还不是共产党员。在那四面透风的帐篷里,一个新的意念萌发了,沈荣显向党组织表达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1956年,在松花江畔的友谊宫,沈荣显和哈尔滨市另外49名知识分子新党员一起在党旗下举手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1957年,“兔化牛瘟病毒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第一次颁发的科学奖。

  2006年“中国消灭牛瘟五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忆往昔,沈老深情的说,“发扬当年牛瘟防疫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就没有送不走的瘟神。”

  牢记总理嘱托,逆境而上攻克“马传贫”

  1957年的那一天,是沈荣显终身难忘的日子。他出席了全国科学工作者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他觉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劲。

  1963年12月,沈荣显被派到罗马尼亚进修学习。罗马尼亚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在世界上颇有名气,沈荣显在那里先后进过3个研究所,这为他以后在病毒研究上的突破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6年,周恩来总理访罗期间,接见了中国留学生,鼓励他们早日学成回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周总理的嘱托,沈荣显终生难忘,他说:“它化作了强大的动力,时刻提醒我要不断进取。”

  1967年1月,沈荣显带着大批图书资料和满腔报国之志回到了哈尔滨。时逢“文化大革命”,和很多科学工作者一样,半年后,沈荣显被“清”出实验室,去烧锅炉、扫垃圾。他就把生命寄托在多年来收集的国内外资料上。每晚,借助昏暗的灯光,他拼命地翻译、摘抄、研究……密密麻麻地记了几个笔记本。

沈荣显院士所获奖项。图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

  1972年,中国大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沈荣显担任马传染性贫血病研究室主任,开始主持这一尖端课题。马传染性贫血病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引起的以马、驴、骡持续感染、反复发热和贫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国外有学者曾言,慢病毒病无法免疫。马传贫病有极高的致死率,一直是困扰世界养马业最严重的传染病,许多国家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试图研制出预防该病的有效疫苗,却毫无成效。


 

  沈荣显和课题组成员决心走出一条中国式的马传贫研究之路。他和同志们反复试验,利用马传贫病毒接种驴体进行传代的方法,成功地培育了一株驴强毒,并将其在驴白细胞培养物上长期连续传代。

  研究过程几经波折,甚至出现重大挫折,直至传到第125代才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率先在国际上成功研制出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填补了慢病毒免疫预防的空白,并有效地应用于我国的马传贫防治工作上。

  这一独创性成果不仅为中国马传贫的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在慢病毒疫苗的研究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该项成果于1983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迄今为止,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预防马传贫病的最有效疫苗。据我国农业部统计,该疫苗的应用,十年间共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5亿元。

  基于马传贫疫苗在我国的成功应用,1983年,国际马传贫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沈荣显向来自美国、法国、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家宣读了他的论文。报告结束后,会场掌声四起。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执行主席不得不破例,两次延长讨论时间,但与会者仍兴致盎然。各国专家议论纷纷,他们没有想到,世界上第一个攻克慢病毒病的却是一个个子不高的中国人。

  希望在有生之年,为艾滋病疫苗研究开个好头

  “马传贫病毒与艾滋病的形态结构相似”,使马传贫病毒研究有了新意义,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沈荣显身上。

  1990年,美国《纽约时报》以大篇幅报道:“中国马传贫疫苗的研制成功,给艾滋病预防带来希望。”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项目组召开会议,18位科学家重新审视艾滋病研究历史与策略,明确提出加强艾滋病减毒疫苗的研究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而这些关键性技术问题,在中国马传贫减毒疫苗的研究过程中,基本都得到了解决。

  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开始寻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合作,以期研制艾滋病疫苗。与此同时,国外一些从事生物制品开发的公司也看好中国的马传贫疫苗,欲与哈兽研合作开发。

  从1997年开始,沈荣显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性病与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联合开展了以马传贫疫苗研究路线为模式、以“人-猴艾滋病毒嵌合克隆”为基础的新型艾滋病疫苗研制工作,通过探索马传贫病毒弱毒疫苗保护机理来指导艾滋病疫苗设计。沈荣显说过:“希望在有生之年,为艾滋病疫苗研究开个好头。”

  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生涯里,沈老求索进取,探索实践,曾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国家农委、科委农业技术推广奖,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国家专利金奖等奖项。2001年,在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举行的推选“20世纪我国工程科技最伟大成就”中,畜禽水产养殖技术的疾病防治方面评选出四大成就,其中有3项是在沈荣显同志主持或参与下完成的。2002年,获得了黑龙江省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

  为使科研事业后继有人,沈老还始终把培养、扶植学生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他倾注心血,大胆提携后辈,委以重任,成就了一大批年轻人才。目前活跃在我国动物传染病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有很多都是在他的亲自关怀、培养和扶植下成长起来的。

  学生们都说:“能够像沈老这样几十年认真坚持做学问,是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楷模。”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