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的沈荣显
东北网7月10日讯 沈老把人生变成了一个科学的梦。带着这个梦,6月30日凌晨3时35分,89岁的沈荣显院士停止了思考,我国兽医科学界一颗巨星陨落了。
从20世纪40年代末投身工作,到2008年已年过85岁高龄亲自动手做实验,沈老与动物病毒“打交道”长达60年。
从参加培育牛瘟、羊痘、猪瘟等疫苗到主持研制马传贫弱毒疫苗;从学术上突破了慢病毒不能免疫的理论到通过探索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保护机理来指导艾滋病疫苗设计……
沈荣显攻克数项世界难题,一次又一次牵动了世界的目光。在他的引领下,我国艾滋病疫苗研究面临突破,人类拥有了战胜艾滋病新的希望。作为兽医科学界的第一人,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在整整两天时间里,沈老的同事、学生、家人向记者忆起:
在把一个个梦想变成现实的艰苦而漫长的60年中,沈老从未停止过与各种不断袭来病毒的抗争,从未停止过对科学力量的渴望,从未停止过对科学精神的坚守,也从未停止过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
在艰苦而漫长60年中,沈老把自己奉献给了科学事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献给了祖国,也奉献给了全世界。他不仅仅是一位坚强的科学家,更是支撑后人走完未来人生之路的“精神脊梁”。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无数次分析、总结,饱尝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苦辣酸甜,愈挫愈勇,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世人战胜动物疫情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一种勇攀高峰的科学品格
1998年初,香港《大公报》、《东方日报》、《文汇报》、《澳门日报》、《中国周报》和境外10余家报纸都发布了同一条新闻“中国专家从十分相似的马烈性传染病入手,艾滋病疫苗研究面临突破”。一时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牵动了世界的目光,这目光的中心就是年逾古稀的沈荣显院士。这一年,距他从事家畜病毒性传染病与免疫学研究之始已有半个世纪。
至今,他的学生们仍能如数家珍般述说沈老先生“白手起家”研究病毒疫苗的故事。
牛瘟曾是一个游荡在全世界的恐怖幽灵,这个幽灵也曾长期笼罩着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东北农村牛瘟肆虐,大批耕牛接连死亡。西部蒙古牛和本地黄牛发病后死亡率达50%,东部朝鲜牛病牛死亡率几乎达100%。
1948年,沈荣显初到东北农业部家畜防疫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前身),就接到了研制牛瘟疫苗、支援解放战争的任务。当时用兔子器官制作的疫苗产量极低,对200多万头牛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于是,在一间18平方米的小屋里,靠着几支注射器、手工乳钵器和简单的显微镜,沈荣显和同伴一起开始了探索提高疫苗产量的新途径,向牛瘟宣战。他们把兔毒注到小牛身上,牛出现反应后,再把牛的脾脏、淋巴研磨制疫苗,采一头小牛血可以注射2.5万头牛。1949年,牛体反应苗制成了。1951年,又研制成功了山羊化兔化牛瘟疫苗,到1953年,这场席卷东北华北的牛瘟终于被消灭了。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种牛瘟疫苗毒力比较强。为此,沈荣显又投入到紧张的驯化试验。 1953年3月,沈荣显受农业部派遣,带着新研制的疫苗,登上了青藏高原,向牦牛牛瘟宣战。仅用三年时间就消灭了牛瘟,成为我国兽医史上的一项重大业绩。
这种猖獗流行的传染病从消灭至今50多年仍未复发,是历史上的奇迹。1997年,巴基斯坦暴发大规模牛瘟,死亡10多万头牛,而与之相邻的我国西藏、新疆边境安然无恙。
沈荣显的孙媳妇林跃智说,爷爷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曾说过,“如果不成功,那可是要搭上性命的。在藏区,牦牛比什么都金贵”。接种疫苗之后,沈荣显连续几夜不睡觉,就是为了观察牦牛的体温变化情况。
1957年,因“兔化牛瘟病毒的研究”,沈老站在了国家第一次颁发的科学奖领奖台上。同时领奖的还有人们熟悉的华罗庚、钱学森。
他率先在国际上成功研制出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也“为艾滋病疫苗研究开个头儿”。他的研究抢占兽医科学界的国际制高点,他用累累的科研硕果,让世界读懂了中国人的骄傲。
这种力量,是一种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
1963年,沈荣显被派往罗马尼亚进修学习。在回国后那段文革时期里,他坚持翻译、摘抄、研究从国外带回来的资料……密密麻麻地记了几个笔记本。
他笑言:“对马传染性贫血病(下称‘马传贫’)研究的许多新思路,就是在自家土屋的夜读中萌生的。”1972年,沈荣显担任“马传贫”研究室主任,开始主持这一尖端课题。“马传贫”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引起的以马、驴、骡持续感染、反复发热和贫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国外有学者曾言,慢病毒病无法免疫。
沈荣显以他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知识,首先提出并倡导用驴白细胞培育驯化驴强毒的研究思路,决心走出一条中国式的“马传贫”研究之路。沈荣显不仅主持这项试验工作,而且亲自进行继代驯化工作,研究过程几经波折,直至传到第125代,才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成功地研制出驴白细胞弱毒株,率先在国际上成功地研制出了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并有效地应用于我国的“马传贫”防制工作上。该项成果于1983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迄今为止,仍是世界上唯一的预防“马传贫”有效疫苗。据我国农业部统计,该疫苗的应用,10年间共为国家免除经济损失65亿元。
1983年,美国兽医协会邀请沈荣显院士出席了在纽约召开的第120届兽医年会。会上,沈荣显发表了题为《关于马传贫的研究进展》的论文。美国十多家媒体发表消息和评论,盛赞马传贫疫苗的研制成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科学创举。
“中国马传贫疫苗的研制成功,给艾滋病预防带来希望。”1990年,美国《纽约时报》以大篇幅报导。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项目组召开会议,会议上提出的近20多项关键性技术问题,在我国“马传贫”减毒疫苗的研究过程中,基本都得到了解决。
他告诫学生“做科研是一件苦差事,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实实在在干就好,要知道科学家是干出来的”……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不计得失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这种力量,是一种甘于平淡的科研态度
沈荣显的学生、哈兽研所大动物病研究室研究员王晓钧,一边回忆自己的恩师,一边娓娓道来:“我回国,完全是因为老师的原因,很多时候,他是我精神上的导师。”
2008年到2010年,王晓钧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留学,留学期间,师徒二人未间断过联系,除了交流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最多的就是学成以后的归属问题,“老师说,你还是回来吧,现在国内的科研条件也不错,黑龙江是宝地,还是回来的好。”恩师的话让王晓钧放弃了留在美国的机会,于2010年10月受聘马病学科首席科学家岗位,回到哈兽研所工作。
“不只我,这里很多人,都把老师当作精神导师,这是一种情感的归依。”王晓钧坦言,沈老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
“就说‘马传贫’吧,当时国外有人在做这项研究,国内也同时有好几组人在做,不夸张地说,用的可能是同一种方法,但为什么只有老师成功了呢?这说明不是没有想到,而是没有做到。”
2008年以前,80多岁的沈老仍然坚持每天上班,每天早晨7时30分准时出现在实验室,晚上四五点钟才离开。学生们开玩笑说,“沈老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去实验室的路上”。
沈荣显在科研上的严谨和固执,大家非常敬佩。“就说一件小事,实验的试管或细胞培养瓶要送去高压灭菌,其实他前一天已经告诉我帮他送了,第二天时间没到,他准保早早就端着东西站在实验室门口等着你来,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在什么时间送去才行。”王晓钧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老师有时候“固执”的可爱。
还有为所有人称道的是沈老的实验记录,被称之为“科学的艺术”。翻开沈老上世纪70年代的实验记录,隽秀的字体,配着一匹匹小马的插图——100多代病毒在这些小马身上变异情况的示意图,甚至连细枝末节都会记录其上。这就是一本手写的书。至今在哈兽研,它们都是一处让人赞叹的“景观”,更是一种无声的鞭策。
在他心里,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对家人的亏欠,用行动弥补在孙子辈上,少言寡语,抱着重孙时,直说“这是我的心上人”。孩子们说,爷爷是个简单平凡的老人。
这种力量,是一种淡泊名利的低调情怀
林跃智是家里跟沈荣显最亲近的人,十几年跟随沈老一起搞科研,现在仍然从事爷爷的研究工作。采访中,林跃智流露出的神情,足以体现她对老人的尊敬和喜爱。
林跃智说,他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全国热播时,主持人曾多次联系沈荣显,希望他能接受采访,岂料沈荣显想都没想就回绝了。
2002年,当他获得省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奖金50万元时,他脱口而出的话是,“我的研究成果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了,现在还能得奖,那就说明我们这么长时间都没有新的成果出来了”,言语中流露出担忧。“这辈子爷爷想做的事儿都做到了,想做的苗也做成了。”林跃智说这是爷爷唯一肯定自己的话。
他知道对家人有亏欠,林跃智说,“我想爷爷心里明白,所以他尽自己所能对我们好,希望能弥补在孙子辈身上。”他少言寡语,抱着当当时,却会说“你是我的心上人”。
他还是一个生活非常简单的人,经常自嘲自己是“土老帽儿”。三十多年来,早餐仅仅是牛奶和麦片。他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生怕给别人添麻烦。就连在重病期间,还对医护人员抱歉地说:“给你们添麻烦了。”林跃智说:“爷爷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这辈子最专注的事情就是做好科研工作。即使在病床上,他还总惦记着实验室里的工作,常跟我说,等好了之后,还跟我一起上班。”
院士名片
沈荣显: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动物病毒及免疫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一级研究员。1923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1944年毕业于奉天农学院(今沈阳农业大学)兽医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显院士从事家畜病毒性传染病与免疫学研究60多年,曾先后参加培育成功了牛瘟、羊痘、猪瘟等疫苗。20世纪60年代后,在他的主持下研制成功了马传贫弱毒疫苗,在学术上突破了慢病毒不能免疫的理论。2001年,在“20世纪中国工程科技最伟大成就”评选活动中,畜禽水产养殖技术的疾病防治方面评选出的四大成就,其中有三项是在沈荣显院士主持或参与下完成的。曾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中国专利金奖,2002年黑龙江省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