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务工者等活儿现场。
东北网7月16日讯 在齐齐哈尔市区的道路旁,时常可以见到这样等活儿的农民工:他们拿着“力工”、“瓦工”、“油漆工”、“木匠”的小招牌招揽活计。或三五成群,或十几人一伙,“盘踞”在马路边,等待着工作机会。这些自发形成的“马路劳务市场”,不仅让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还经常挤占马路,影响交通。
“马路大军”颇具规模
位于龙北街的“马路劳务市场”,是齐齐哈尔市形成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零工劳务市场之一。早晨7时许,龙北街齐生加油站旁的人行道上已挤满了从四处赶来的求职者,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其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瓦工、力工、修理下水道等,一套工具、一块注明自己工种的牌子,成为“马路劳务市场”求职者的主要标志。上午9时,这个“马路劳务市场”开始热闹起来。“有没有会刷乳胶漆的?”一市民话音刚落,求职者瞬间围拢过来,几分钟内,口头用工协议就达成了,3名求职者跟随雇主上车离去。
每天清晨都在附近清扫卫生的王师傅告诉记者,这个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已经存在五六年了,每天来此“蹲守”的求职者达上百人。
街头揽生意影响交通隐患多
“这些街头揽活的务工者太影响市容,他们天天呆在马路边,让本来就很拥挤的街道变得更挤了,同时还影响交通。”采访中,市民张女士向记者诉苦。“我知道,这些务工者也不容易,可是不能这样占着马路啊,他们的车子上还带着一些工具,好几次我送孩子上学,小孩差点就撞到他们的铁锹上了。”张女士认为,“马路劳务市场”有碍市容,影响交通,希望这些路边民工有个固定“归宿”。
位于龙北街的齐生加油站,如今成了这个“马路劳务市场”的聚集之处,在采访中,记者见到大量民工已经将这个加油站围得水泄不通。齐生加油站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务工者在加油站旁的路边等活儿,经常会吸烟,有的还肆无忌惮地打电话,这些都是加油站的大忌,可是任凭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如何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对于工作人员的劝告置之不理。
“马路市场”常年游离于监管之外
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如今在齐齐哈尔市,像龙北街这样的“马路劳务市场”不止一处,每天在“马路劳务市场”旁等候招工和求职的人数也相当可观。然而,繁华的“马路劳务市场”背后却埋藏着不少隐患,由于这一市场属自发形成,至今没有任何主管部门对市场运营进行监管,劳务双方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
“马路劳务市场”上的求职者多以打零工为主,其与雇主并不签订任何书面合同,在务工过程中,万一发生意外,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护。“万一遇到耍心眼的雇主,想要工钱几乎没门。”来自龙江县黑岗村的张国军在龙北街“马路劳务市场”打零工已有4年时间,算是市场里的“老人”了,但也时常遇到讨薪难题。“由于没有书面协议,俺们遇到这种事,只能自认倒霉。”张国军无奈地说。
劳务市场必须走规范之路
采访中记者发现,齐齐哈尔市“马路劳务市场”内的求职者多数来自城郊农村,因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低,他们已失去和年轻人在正规劳动力市场抢“饭碗”的“本钱”,不得不选择在路旁等活儿。
“在这儿找的活都是最苦、最累的,而且每天风吹日晒的,要坚持下来,确实需要点韧劲。”来自铁锋区炮台屯的瓦工李师傅感慨地说。虽然他是瓦工,但是很多时候,他主要是干力气活,有人装修房子,需要砸墙之类的,只要叫他,他就去,一天能挣五六十元钱,他就知足了。
“马路劳务市场”的存在,说明市民在这方面有很大的需求,一味的“禁”,并不是正确的管理之道。目前,我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如何让求职者通过合法渠道找到工作,这应是相关职能部门需要考虑的。采访中,不少市民认为,只有建立比较健全的务工服务体系,为务工者提供求职的固定场所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马路市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