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30日讯(记者 杨林川)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哈尔滨市阿城区委组织部在全体组工干部中开展了“四进三带”主题实践活动,引导组工干部沉下身子,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贫困户,带着课题调查研究、带着业务检查指导、带着热心扶贫帮困,进一步强化自身建设,提升组工干部形象。
深入基层做好政策宣传和宣讲工作
常委部长带头深入乡镇村、街道社区、非公企业,重点宣传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和省、市、区委相关精神。
优化分组。全体组工干部分成5个小组,打破科室界限,按照业务互补、经验互补、职级互补的原则交叉分组,确保各组自身业务熟、基层情况熟、便于开展工作。以20个村党组织、20个社区党组织和20个非公企业党组织为辐射点,联系带动全区基层党组织。
深入宣传。组工干部深入到基层党建联系点和矛盾问题较多的征地拆迁一线、贫困群众家中、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采取讲党课、现场答疑解惑、专题讲解等方法与乡镇村、街道社区干部和企业党员探讨交流,宣讲党的大政方针、惠民政策,使基层党员深切感受到党的方针与自身的紧密联系,引导广大群众振奋精神,坚定加快阿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活动中共发放宣传单6000余张,调查问卷2000余份,召开专题座谈会20余场。
典型示范。全区组工干部下基层调研坚持深蹲点、深挖掘、深谋划,及时发现总结基层在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以现场推进会、情况交流会等形式,推动全区组织工作创新发展。新成立的新利街道裕川干粉砂浆有限公司党支部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上表现突出,组工干部深入企业举行授旗仪式,带领企业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引导党员践诺履职。阿城组工网基层组织建设年专栏进行了宣传报道,中国组工网转载了报道文章。
结合本职工作带着课题和业务下基层
各科室结合自身业务,共确定40个调研课题,明确每个调研组联系三个乡镇、四个村、一个街道、五个社区、四个企业、四名困难群众的调研任务,使组工干部明确对象,带着课题、带着业务、带着热心下基层。
突出一个“建”字。按照区委基层组织建设年“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新提升”的要求,充分运用“百日攻坚”活动前期调查成果,逐一走访116家非公企业,并采取单独组建和联合组建的方式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确保7月底前非公企业领域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双覆盖”。6月29日在通城街道所属的仁皇药业有限公司召开了全区非公企业成立党组织现场会,为5家企业联合党支部揭牌授旗。截至目前,通过单独组建、派员帮建、示范领建、区域联建等方式,已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35家,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全部选派了党建指导员。
突出一个“改”字。组工干部在下基层过程中助推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孵化基层上报的党建创新品牌,在基层申报的100个党建品牌中选择20个,以组工干部下基层为契机,帮助基层党组织细化、落实、推进,为年底十大党建品牌评选做准备。同时,大力推进分类定级工作,对全区16个D类基层党组织重点进行帮扶整改,帮助制定整改计划措施,确定时限,使其按时实现晋位升级。
突出一个“汇”字。把40个调研课题分成乡镇村、街道社区、非公企业三个调研表,根据不同调研对象在调研和汇总上各有侧重。重点打造包括党组织构架、作用发挥情况、致富带富能力、创先争优公开承诺、党员致富大户典型、阵地建设及使用等内容的有文字、有影像的基层组织建设年调研信息库,并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作为谋划下步工作的重要依据。
广泛开展谈心谈话征求基层干部群众意见
通过下基层“四进三带”主题实践活动,及时建立基层干部群众谈心谈话制度,畅通基层干部群众诉求渠道。
明确谈话的具体范围。专门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邀请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基层群众、大学生村官、离退休老同志进行座谈。通过交心谈心,了解基层干部的想法和愿望,真心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分析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制定解决的办法。
提高谈话的针对性。为了加强谈话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确规定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由部领导谈;其他班子成员由调研组长谈;一般干部由组织部各组室负责人谈;村(社区)及非公企业党建干部由组工干部谈。通过广泛开展分类谈话,确保各层次谈心谈话对象全覆盖,不留死角。
精心设计谈话内容。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和组织工作政策措施的落实效果,查找影响改革创新和服务科学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问计于民、问策于民、问效于民,拜基层群众为师,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把蹲点调研成果、基层意见建议转化为推进重点难点工作的措施和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加强改进组织工作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思路和措施。活动开展以来,已召开各类座谈会60场,邀请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和组织工作服务对象435人次,征求意见和建议128条,制定改进工作措施32项。
深入贫困户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
组工干部积极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方面全员结对增感情。活动中每位组工干部至少联系一个村、一个社区、一家非公企业、一名贫困党员。全体组工干部与25个村党组织、20个非公企业党组织、52名困难党员建立了“手拉手”帮扶对子,及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党组织在党员干部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另一方面长期联系建制度。对走访时间、内容作出制度化要求,逐步健全“四联四创”等制度,把联系对象扩充到每一类组织工作对象,长期“结对子”,建立每月联系、定期走访、节日必访制度。活动开展以来,组工干部深入联系点100余人次,开展帮扶活动82次,帮助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解决实际困难45个,帮助各村(居)委会办实事好事61件,帮助农村、社区贫困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98个,帮助协调贴息小额贷款5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