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9月3日讯 今年以来,双鸭山市按照“农业抓示范”的总体思路,结合双鸭山市农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延伸和市场化运作进程,抓准农村的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全力以赴抓推进,不折不扣促落实,确保了“三农”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规模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双鸭山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以“龙头+农户”、“合作组织+农户”、“龙头+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等实现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专业大户发展壮大,通过产业集聚、链条延伸、资本运作、分工配套等方式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大力推进集约化管理。集约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抓住国家和省大兴水利的重要机遇,以实施“引松入双”、大叶沟、七星源等一批骨干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大型水利综合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着重装备深松整地、水稻插秧等大型先进配套农机具,推进域内农机资源共享。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引进种植、养殖名优新品种,重点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玉米通透栽培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力争到2015年,双鸭山市农业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
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原则,加快完善主要粮食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规程本着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原则,真正成为指导农民标准化作业的“放心卡”和“明白图”,实现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标准化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积极推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标准化,做到生产有规程、质量有标准、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管,确保市域内农副产品安全。
大力推进产业化延伸。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抓好水稻、玉米精深加工和肉蛋乳食品系列加工,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围绕水稻、玉米等主导产业上做文章,延伸链条,提升层次,做大规模,提高效益。突出抓好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加快产业改造提升步伐,推进技术革新,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资源整合、产业配套与结构调整,促进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水平,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年精深加工量达到500万吨。
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以建设完整的农村商贸体系和发达的农村商贸物流体系为目标,加快培育市场营销主体,重点推进双鸭山市粮食批发市场和集贤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力争把双鸭山市打造成三江平原最大的国家级粮食交易平台和农产品流通集散地。努力建设覆盖广泛、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村市场化服务体系,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引导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领域。 在此基础上,双鸭山市还突出地域特色不断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按照“增水稻、优玉米、调大豆、稳畜禽、种蔬菜”的思路,形成玉米、水稻、大豆种植结构“411”布局,重点加快百万亩水稻和百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带、同三、依饶公路沿线300公里场县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单位资源产出率。到2015年,全市玉米面积将达到370万亩,平均单产比2011年增加20%以上;水稻面积达到115万亩,平均单产增加20%以上;大豆面积达到53万亩,平均单产提高40%,全市粮食总产量增加5亿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