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5日讯 呼玛县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使边陲农业县步入了生态型花园式城镇建设的快车道。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完成城镇楼房建设18万平方米,受益户3024户,改造泥草房17.2万平方米,受益3440户,新增改造泥草房1000户,实现农村住宅全部砖瓦化。建成现代化农村住宅楼区三卡乡新新小区,开创大兴安岭地区村民入住现代化楼房历史先河,使农业老县大山深处的江畔村民享受新型社区服务和城镇化管理;完成全省百镇建设中的重点工程——韩家园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农家全部住上了彩瓦盖顶、欧式风格的新房,实现村屯道路白色硬化,树立了林农结合小城镇化建设示范样板;完成了呼玛镇繁荣村节能特色新村,西山口村服务县城经济型镇郊新村建设、使近郊农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大为改观。
完善人居配套工程。投资800余万元,建设8个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和硬化工程;投资1600余万元,整体改造江畔公园,新建了火炬门入口、休闲凉亭、江边护栏、黑龙江标志雕塑、十二生肖像等20余处景观;投资450万元,改造了呼玛镇内街道和南北出口路街区景观;完成呼玛镇自来水一期改造工程,采用TF工艺建设一座1万吨/日污水处理厂;为吃水困难的韩家园镇打出2眼150米、出水量9吨/小时的深水井,开展自来水管线入户;扩大鑫玛热电厂集中供暖区域,实现县城“三供两治”。
开展美化绿化工程。实施“山上增量、身边增绿”行动,义务植树9万株,荒山荒地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新增城镇绿地面积13.5公顷,村屯绿地67公顷;投资1600万元,整治长虹路、正棋路两条主要街道,改造了7栋楼体外墙及屋面,亮化楼体37栋,外墙粉刷75栋楼房,统一更换主要街道的牌匾灯箱550块;安排资金50万元,聘用园林专业公司对绿地进行了养护和补栽,实行卫生保洁常态化,实现生活垃圾不过夜,街道路面无杂物。
深化文体设施建设。新建3427平方米现代化体育馆,开创百年老县实现冬季室内健身历史先河;投资160万元新建了网球、排球、毽球、轮滑场地,购置室外健身器材;建成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县53个行政村全部建设了“六位一体”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开通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服务平台;开通了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53个,26个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成三卡乡省级“双百”示范书屋,争取2万元资金,购置图书充实5个村的文化中心户,率先在全区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并改革经营体制独立运行。
打造县域品牌文化。投资2万元为白银纳鄂伦春民间艺术团购置音响设备,使之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品牌团队之一;筹拍反映鄂伦春族题材的电视剧《最后的部落》;筹资400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1710平方米的白银纳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中心,出版了由本县知名人士撰写的《森林骄子——鄂伦春》和《林海雄鹰》两部反映鄂族发展历史进程和生活特色题材专著;整理素材,编撰了《呼玛知青风云录》上、下册,为上山下乡这一厚重的历史留下永久的记忆,延续了与大都市结下的深刻情谊;相继出版了由本县知名文艺人士和文学爱好者创作的反映呼玛地域历史发展进程的著述《光辉的历程》、十万字评书《铁血龙江》、文艺作品集《丰收的田野》、《乡情》等多部著述丛书,保存并修缮了呼玛尔抗俄纪念碑、呼玛革命烈士纪念塔、抗联三支队战地纪念碑、呼玛建政首任县委书记荫正棋烈士牺牲地、三合战斗纪念碑和专为纪念报道前苏联入侵吴八老岛历史真相的国际友人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级记者、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维尔·马克斯维尔先生建造的马克斯维尔亭等多处历史凭吊纪念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