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9日讯 道外区公益街的崎岖小道尽头,曾是一片低矮破旧的棚户区——陶瓷小区。如今,伴随着哈市棚户区改造面积和范围的扩大,这片昔日的棚户区内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周边的道路也已拓宽平整,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内,这里将迎来棚改回迁居民。现在,曾在此居住的居民高信杰几乎每个周末都回到这里看看:“就是打心眼儿里高兴,想亲眼看着即将入住的高楼是如何建起来的。”
耄耋老人挥别60载工棚
过去,像陶瓷小区那样的棚户区在哈市还有很多。
两年前,在道里区工农大街附近的新生街棚户区,60年前由工棚改造的房屋内仍住着陈洪阁一家老小,没有下水和路灯的棚户区内垃圾成堆、厕所难入……
年过八旬的陈洪阁老人告诉记者,他自1953年从吉林老家到哈市第二制砖厂工作后便居住在这里。在这里居住的大多数居民的老一辈都是建国前从山东、河北闯关东来做苦力谋生的,现在很多住房仍是当年砖厂的马棚和工棚改建的,房龄已有60余年。
“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冬天冰窟窿,夏天火炉子”……几年前,这几乎是哈市棚户区居民共同面对的生活。
棚户区的环境及居民生活状况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省委书记吉炳轩曾专门到道外区中华巴洛克棚户区现场考察;几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都将棚户区改造这一关乎民生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到各棚户区实地踏查,明确指示要尽快改变哈市棚户区的环境和面貌。
2008年,哈市启动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围绕3年完成主城区棚户区改造的目标,全市棚改进程明显加快,仅2008年和2009年两年,就完成棚户区改造43个项目、410万平方米。陈洪阁老人一家就是在这期间告别棚户区的。
民心所向的棚改大“扩容”
2010年,本是哈市原定“3年内完成主城区全部棚户区改造”任务的“收官”之年,为让更多的百姓在更短的时间内告别“蜗居”,市委、市政府根据城市“中兴”发展战略的要求,将棚改范围由原来的“主城区”扩大到“绕城高速以内区域”,由此,棚改“收官”之年变成了新棚改扩容计划的“起步”之年。根据“十二五”规划,我市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主城区四环路内棚户区改造720万平方米,涉及居民4.65万户;完成其他区县(市)棚户区改造318万平方米,涉及居民4.3万户。届时,我市集中连片的棚户区将全部改造完。
今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再次将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列入“十大民生工程”之首。按照计划,在年底前,要对历年启动征收未净地的65个棚改项目,实现90%净地;10月底前,今年新确定的38个棚改项目也要全部实现净地。
一场棚改“攻坚战”就此再次打响。
政府主导下的“民生情怀”
市棚改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棚户区房屋连片,老少几代,挤在十几平米、几十平米的小屋,房屋密度大、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基本没有。这样地区的改造,开发商不愿插手。过去虽然也有开发商参与棚改项目,但都不同程度存在诸多遗留问题,容积率大,小区庭院空间少,配套建设不到位,“缺东少西”,为百姓生活和物业管理埋下隐患。
为此,近两年包括棚改项目在内的保障房建设,实施了政府主导,就是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困难群体身上。
居住在道外区棚户区的尹大娘家,被征收的小屋只有7平方米,通过“拆一还一”、“上靠户型”、“搬迁奖励”、“低保补贴”等惠民政策扶持,她家没掏一分钱,就得到了最低保障户型40平方米的一套住房。
在政府主导下,哈市棚改还首次实现了由“先拆后建”向“先建后拆”的转变。由好民居等国有开发企业操盘建设的民生尚都、陶瓷小区、中兴家园、阳光家园、松北众和城等保障性住房项目,不但为棚户区居民提供了不同地段的优质房源,更通过“先建后拆”缓解了棚户区居民的临迁之苦。
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哈市共启动棚改项目130个,已惠及居民11.3万户。棚改的对象也从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片棚户区扩展到5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小规模棚户区。年内,还将有1.7万户棚户区居民回迁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