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3日讯 9月22日,刚好是市民郭琳娜骑车上班两周年的日子。由开车上班变为骑车上班,理念的转变,是缘于无车日的启发。
郭琳娜有6年驾龄,以往,从家开车到单位,要经过13个红绿灯,单程要花费40分钟——几乎早上都要遭遇堵车,还有总也等不完的红绿灯。2010年的“无车日”,郭琳娜和同事第一次尝试骑自行车上下班,平时40分钟的车程被缩短至15分钟,在骑车沿途目睹的尾气污染,让郭琳娜在感受到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意识到“无车”的环保意义。郭琳娜决定把骑车出行的理念坚持下去。
在郭琳娜的带动下,许多同事也开始加入骑车出行的行列。郭琳娜说,“无车日”并不只是提倡一年中有一天不开车,而是提倡一种少开车的绿色出行方式,尽可能减少机动车使用的次数,为这座城市,也为自己。”
公交车的无车日一天能多跑20趟
谈起对“无车日”的最大感受,106路的车队队长陆群说,搭乘公交车出行的市民多了。陆群说,由于私家车和公车减少使用,道路顺畅,公交车运行速度提高、中转加快、运力增长。陆群给记者算了笔“跑圈账”:“无车日”车少了,以前跑一圈最少需要1个小时,现在跑一圈只用了50分钟;“无车日”乘客多了,车队32辆公交车,一共跑圈190圈,多拉运了20圈的乘客,以前车队一天最多只能跑上170圈。陆群说,今年我市又新增了600辆使用清洁燃料的环保型公交。106路的32辆公交就都是使用天燃气做燃料的环保型公交,“环保型公交对环境的污染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乘坐公交出行了。”
蓝天无车日市民喘气舒服了
昨天,“无车日”的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出炉。9处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空气质量均为良好,空气污染指数为67。
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2日12时33分发布的空气质量日报显示,22日,我市南岗学府路、道外承德广场、道里建国街、平房东轻厂等9处监测点监测到的空气质量均为良好。可见“无车日”由于车辆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物排量减小,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市机动车达到了90.2万辆,年均增幅为14.46%。市环保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机动车总量在不断增长,机动车排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也呈现上升趋势,对持续改善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用实际行动减少机动车排气污染,保护哈尔滨的碧水蓝天。
一座城的无车日 从无章变有序
与以往车辆川流不息的街头相比,“无车日”不再熙熙攘攘。
在道里区友谊路、安发桥等交通要道处,车辆秩序井然,通行顺畅。在各交通要道十字路口,公交车和出租车成了主流,偶有私家车加入。
作为“无车日”示范街的长江路实施限行,这里是“无车日”的一个缩影。记者看到,一分钟内仅有几辆出租车通行。在与长江路相交的红旗大街上以及平行的黄河路上,穿行的车辆也有所减少。从区域交通状况来看,“无车日”当天会展中心附近的交通流量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
在长江路与红旗大街交口执勤的交警表示,“无车日”对部分车辆实行交通管制只是临时的,只是一种号召性、象征性的举措,最终实施要靠大家自觉,要把绿色出行的理念真正带到生活中来。
9月22日是“无车日”,记者走上街头,感受“无车日”给城市里的人们出行和生活上带来的改变。无车日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居民转变了观念,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将逐渐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