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7日讯 近年来,地委、行署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我区坚持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积极完善落实应急预案,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提升综合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危害和损失,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构建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地、县(区、林业局)两级行政机构均组建了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及办公室,设立了26个地级专项指挥部,地林直、中省直部门成立了39个应急管理机构。其中,塔河县、行署卫生局、行署安监局等三个单位还成立了独立编制的应急管理办公室,部分县、区、林业局将应急组织机构建设延伸至乡镇、林场一级。依托地区消防支队119指挥中心,建立了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进一步完善了防火指挥中心、110指挥中心、防汛指挥中心和疾控系统指挥平台,今年,卫生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完毕,安监系统指挥平台即将开工。目前,我区已初步建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衔接有序、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预防为主,衔接有序,逐步完善预案体系建设。在大兴安岭地区总体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我区结合实际,2011年,组织完成地级专项应急预案的修编工作,今年又新增地级专项预案2个,全区地级专项预案达到51个,县(区、局)级应急预案达到174个,各级、各行业预案总数超过1200个。横向上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可能发生的主要突发事件,纵向上形成了以应急工作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基层预案、重大活动安全应急预案等为主要内容的预案体系。
超前预防,预警监测,全力做好防范工作。我区每年组织气象、防火、地震、水务、卫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等部门,根据气候变化等自然规律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了分析预测,积极探讨应对措施。在防火期间,充分发挥检查站、管护站和巡逻队的“三道防线”作用,利用卫星监测、飞机巡护、高山瞭望、地面巡查等立体式监测网,强化火情监测措施。同时,每年都有针对性地制定下发《全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将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地和相关部门,并建立了风险隐患数据库,实施危险源、危险区域动态管理。今年5月,又组织国土、安监、水务、卫生、消防等部门就风险排查工作,召开了会议,推进相关工作扎实开展。
加强演练,密切配合,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注重有效提高协同作战能力,不断增强群众自救、互救技能和危机意识,每年都制定下发应急演练计划,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同时,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的组织消防、水务、安监、卫生、教育、公安、地震等部门开展专业应急演练和抢险救援队伍演练。结合教育系统人员多、覆盖面广的特点,针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火灾、踩踏、食物中毒等事件开展演练活动,通过演练评估,各项预案得到完善,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应急队伍和职工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提升素质,一专多能,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全区地、县两级专业森林扑火队总人数达到6000人以上,半专业及群众队伍人数达到15400人。专业森林消防队在承担扑火任务的同时,也肩负其他的应急救援任务,在各类应急救援中充分发挥了“一专多能”作用。依托森林防火专项资金和物资储备,初步建立了生活救助、抢险救灾、公共卫生等物资储备库,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同时,针对应急工作专业多、处置技术要求高的特点,组建了由28人组成的地级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立了100多人的义务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矿山联合救护队伍正在晋升三级资质。全区各相关单位也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建立了专兼职应急处置队伍,形成了以专业队伍为主、群众性队伍为辅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体系。
贴近实际,注重实效,营造全民关心公共安全的宣传教育舆论氛围。我区组织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从事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学习《应对法》,地县两级党校和人事部门在干部与公务员培训中将《应对法》、应急管理知识等纳入学习内容,在应急管理方面印发了专业教材并组织了考试。同时,我区采取发放宣传单、应急手册、设立咨询台、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开展应急常识教育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应急常识,切实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应急意识和应急知识水平。